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发布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数据。
2025年一季度,批量个人业务成交规模370.4亿元,成交单数128单,同比分别增长760%、357%。
“个贷不良成交量暴增,首先,是因为金融机构个贷不良压力巨大,2024年有银行零售净利润占比大幅下滑至0.6%;其次,随着个贷不良转让试点的不断开展,金融机构开始具备成熟的批转管理能力,正在逐步向表外资产要利润;最后,当前环境下,个贷不良业务作为逆周期行业,被市场看好。”火栗网特聘高级研究顾问彭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个人消费贷不良占比超七成
从资产类型结构来看,今年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贷款规模分别为268.2亿元、51.9亿元和50.1亿元,占比分别为72.4%、14%和13.5%。
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占比已经实现连续两个季度上升。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占比分别为41.9%、66%。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达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从2024年年报数据来看,多家大行的消费贷金额与不良率占比同比上升。
具体来看,个人经营贷、个人消费贷和信用卡透支不良资产的平均折扣率分别为6.8%、3.8%和4.4%,较2024年四季度分别下降0.9个、0.3个和0.6个百分点。
对此,彭城分析认为,最近两个季度个贷不良业务成交价格不断下滑,一方面体现出市场价格正在回归理性,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由于出让方在机构类型、信贷产品、资产特征等方面的结构变化原因,比如消金金融公司大规模出包,而消金资产与股份行资产在价格上存在一定差异。
地方AMC“垄断”格局被打破
从受让方情况来看,一直以来,地方AMC都是批量个人业务绝对主力,不过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
2025年一季度,中国信达(1359.HK)进入业务前十大活跃受让方机构名单。
据了解,这是中国信达同时也是全国性AMC首次亮相该榜单。
中国信达正在加码布局个贷不良业务。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4月,中国信达开始就个人不良贷款业务系统建设项目进行公开招标。2024年9月,中国信达正式上线个人不良贷款业务系统;2024年12月,中国信达深圳分公司以11亿元高价竞得微众银行2897户“微业贷”不良资产包。中国信达近日公布的2024年度财报数据显示,年内新增收购12笔个贷不良资产包,涉及资产近27万户、本金43亿元。
2024年,就中国信达宣布上线个人不良贷款业务系统,浙商资产研究院曾表示,全国性AMC加速布局这一领域,凭借其资金实力、技术系统和运营经验,将对地方AMC的市场份额和业务模式带来冲击。地方AMC需要主动调整定位,通过强化区域特色、提升运营能力和与全国性AMC建立合作关系,找到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区域金融风险化解和市场稳定贡献力量。
“中国信达在不良领域向来具备相对领先地位,过去其曾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进行过个贷领域的探索,也曾通过银登中心竞价个贷不良资产包并取得一些经验。近期中国信达个贷业务系统上线并开始活跃在银登市场,必然会给行业带来重大影响。”彭城表示,比如,由于规模效应,未来个贷不良资产包规模或不断增大,对小规模投资人而言并非利好;又如,由于中国信达管理经营模式有别于金融机构,可能会对不良处置的生态带来重大改变。
“以上种种,都是在试点政策的大趋势之下可能产生的变化,而中国信达则加速了这个趋势的发展,其自身也有可能在这个趋势下成为一个新的行业细分龙头。”彭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