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众多内地企业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尤其注重资本运作层面的战略布局。香港作为衔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战略枢纽,在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香港这一国际公认的融资平台获取发展资源,已成为企业深度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路径。”致同香港审计主管合伙人吴嘉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与这一判断相呼应的是,今年以来,已有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3家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另有安井食品、海天味业、南华期货等超40家A股企业宣布赴港计划或已递交申请。“A+H”两地上市模式持续升温,叠加中概股回流浪潮,一时间,资本迁徙盛宴已在港股市场上演。
主流判断认为,港股不仅成为企业引入国际资本的关键通道,更为其跨境并购和海外扩张提供跳板,在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的双重驱动下,A股上市公司正加速迈向全球资本市场。
吴嘉江分析说,新质生产力推进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准备赴香港上市。“国际资本市场的接入不仅为企业提供持续发展的资金储备,更通过品牌价值溢出效应,推动中国优势产业确立全球领导地位。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无人机等中国企业具有显著技术优势的领域,香港上市带来的国际曝光度将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5月23日,国内医药巨头恒瑞医药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实现“A+H”两地上市。凭借着98.9亿港元募资金额,恒瑞医药刷新2020年以来港股医药板块最大融资规模纪录。宁德时代于5月2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初始募资356亿港元,随后公司悉数行使超额配股权,额外增发下,总募资额升至超400亿港元。一众巨头“A+H”运作明显提速。
“A+H”运作一直都有,近来,随着五项关于资本市场与香港合作的措施的发布,明确提出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前往香港上市。政策东风下,“A+H”运作呈现加速趋势。
港交所的制度创新在其间起到重要作用。以“科企专线”为例,允许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类公司可以保密递表。
“港交所推出的科企专线'机制具有突破性意义。对于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企业而言,保密递表制度有效解决了研发阶段的商业机密保护难题——允许企业在未通过上市审核前暂缓披露核心技术信息,这种制度设计既符合国际资本市场惯例,又为科创企业构筑了关键发展期的安全屏障,对于吸引高科技企业上市具有明显的优势。”吴嘉江分析说。
在吴嘉江看来,香港具有多重优势。比如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包括香港拥有互联互通机制、再融资便利、人民币离岸业务枢纽、绿色金融发展等。
不过,作为适配企业战略的一项重要运作,A+H也存在某些伴生的不确定性。对此,吴嘉江对企业赴港上市提出五项建议:
首先,选择合适的上市模式。去香港上市的模式非常灵活,内地企业需要基于企业战略目标综合评估H股与红筹架构并进行适配性选择。
第二,优化公司治理。必须提前进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造,重点完善符合香港上市规则的董事会治理架构,财务透明度以及信息披露要求。
第三,评估上市条件。应系统梳理财务指标达标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市值基准、盈利持续性、现金流健康度等关键要求。
第四,财务与法律合规准备。“建议拟赴港上市企业尽早启动财务、法律尽调,通过专业团队对历史经营数据开展合规性‘健康体检’,重点核查报告期内是否存在触及监管红线事项,避免因合规瑕疵延误上市进程。”吴嘉江表示。
最后,企业还需要关注市场环境。“每年的政策都有变化,当前资本市场合作五项措施形成政策红利期,企业需要精准把握市场趋势和申报节奏,结合行业特性优化上市策略,实现效率最大化。”
对于赴港上市来说,时间问题通常会成为挑战。“已经在A股上市的公司,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赴香港上市只需要特别关注会计准则、合规等两地上市规则和监管要求差异的衔接处理。构建既深谙内地监管特色、又精通香港上市规则的专业服务团队,是有效控制时间成本、规避合规风险的核心保障。”吴嘉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