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第九届华夏城市产业链发展大会·2025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作为2025中国国际城市建设博览会的主题活动之一,本次大会由华夏时报社、中国建筑文化中心联合主办,获中国国际城市建设博览会组委会支持。
现场,住建部、残联系统相关领导立足政策高度,聚焦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无障碍建设、适老化改造等核心议题精准定调;广东、武汉、杭州、济南、青岛等多地城建系统负责人则深入拆解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创新实践与系统解决方案,分享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前沿案例。
此外,大会还重点展示了好房子、零碳园区、无障碍建设等“2025年度城市产业链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我国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取得的新成就、新技术与新突破。
华住集团: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进阶
国际指数机构MSCI的A级评级,将全球第四大酒店集团华住的可持续发展实力推向行业聚光灯下。华住集团2005年创立于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酒店集团之一,位列2024全球酒店集团第四。截至今年6月,华住在19国运营超1.21万家酒店、118万余间客房,创造逾20万就业岗位(98%为一线基层岗位)。
这一从BBB级到A级的跃升,并非单点突破的偶然,而是其将ESG理念纵深融入战略、运营与治理全链条的必然结果,为规模化酒店集团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环境维度的减碳实践呈现技术驱动与用户参与的双重特征。“绿色住”项目覆盖超9000家门店,通过积分激励与蚂蚁森林跨界联动,累计节水2.4万吨、节电680兆瓦时,将住客环保行为转化为实质生态贡献。自主研发的“易能耗”系统实现全网络能源实时监控,3300余家门店配备空气能热泵,模块化营建方案在全季5.0等产品中的应用,从设计、生产到施工全流程减少碳排放,旗下柏林施柏阁酒店更斩获DGNB白金级绿色认证。
治理层面,华住集团三级ESG架构与71.4%的独立董事占比筑牢决策根基,《阳光协议》覆盖核心供应商,100%员工反腐培训与3248家门店现场审计,构建起无死角的合规管理闭环。
零碳园区的打造则展现了从运营到基建的全面布局。上海江桥总部大楼以8000平方米汇水面积与150立方米调蓄池构建雨水回收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华通云学堂ESG课程强化员工低碳意识,推广可降解耗材与分类回收机制,形成“硬件节能+理念赋能+循环利用”的零碳园区生态。
专家点评:
华住集团的ESG建设正在从“企业责任”走向“系统能力”。MSCI评级从BBB升至A级,背后反映的不是一时之功,而是其在环境、社会与治理三维度形成了较成熟的管理闭环。
环境端,华住将节能降碳融入业务链条,从绿色建筑到住客低碳激励,兼顾商业可行性与公众教育效应,既有数据支撑也具规模落地;社会端,其在无障碍标准与乡村振兴项目中的探索,展示出酒店集团少有的社会议题触角;治理端,完善的反舞弊体系与较高比例独立董事,意味着决策机制的理性与透明度正在提升。(国资委机研院吕彦科)
海亮股份:量化落地与治理纵深的ESG样本
在铜加工行业绿色转型与治理升级的浪潮中,浙江海亮股份(下称:海亮股份)以ESG三维度的系统性实践,交出了一份数据支撑的答卷。其核心逻辑清晰:以合规为底线,以量化为标尺,将可持续发展嵌入生产运营与公司治理的核心环节。海亮股份是海亮集团核心产业公司,2001年成立,2008年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02203),为全球铜管、铜棒制造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其国内外布局二十三大生产基地,服务超130国近万家客户,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资质。
环境维度的转型成效直指行业痛点。2024年,海亮股份累计投入3246.71万元用于环保设施运营,25座污水处理站实现日均6584.45立方米处理能力,全年52.30万吨废水100%达标排放。此外,水资源循环与低碳实践形成标杆,欧洲基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达81%,泰国基地实现废水零外排;分布式光伏装机68.91MW年发电7235.04万kwh,减排4.2万吨CO,再生铜使用比例较2022年翻倍至18.51%。
社会维度聚焦人的价值实现。该公司为全球10487名员工构建四类职业发展通道与多结构激励体系,配套“海亮花园社区”等生活设施与人文关怀计划。
劳工权益保障量化落地:10项制度覆盖全员,职业病发生率为零,员工满意度调研回收率同比提升20.4%至78.5%,24小时投诉响应通道筑牢权益防线。社会责任向外延伸,全年新增社区就业岗位535个,开展16次外来务工子女就学帮扶,十余项长期慈善项目持续推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价值共生。
治理维度彰显规范化与专业性。海亮股份搭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级架构,下设三大专门委员会联动职能单元,内控审计中心通过ISO27001认证实现零重大信息安全事故。
作为行业首家引入套期保值的企业,近20年的套保体系有效对冲市场波动风险。投资者保护成效显著:连续四年深交所信息披露考核获“A”。在强监管与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海亮股份的ESG实践跳出了单纯的责任宣示,以可量化的成果、结构化的体系,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合规-增效-增值”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专家点评:
海亮股份的ESG实践,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了制造业“责任与效益二元对立”的认知误区,构建了“合规打底、数据说话、体系支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铜加工乃至重化工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在行业竞争加剧、ESG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海亮股份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不是额外负担,而是通过体系化建设、量化管理,将ESG转化为合规能力、运营效率与品牌溢价的核心资产,其示范意义远超企业自身,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国资委机研院吕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