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晨亿元增持背后的信号
看到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上周五砸下1.11亿港元增持自家股票,我忍不住翻出了计算器——这位执掌公司27年的老将,在股价7.46港元位置果断出手,增持后持股比例突破25%关口。更耐人寻味的是,消息公布后股价应声上涨近3%,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了信任票。
创新药双线突破
这次增持的时间点颇为精妙。就在同一天,石药宣布其自主研发的SYH2061注射液同时获得中美两国临床试验批件,这是国内首款靶向补体蛋白C5的siRNA药物。这种采用GalNAc偶联技术的创新疗法,或许能为IgA肾病等疾病带来超长效治疗方案。与其形成呼应的是,公司EGFR ADC药物SYS6010已在中美获得快速审评资格,预计2026年将迎来关键数据读出。
从补充材料中《老牌药企的"转向时刻"》一文可以看到,石药正在用AI重构研发体系——机械臂替代人工合成实验,与阿斯利康53.3亿美元的战略合作,都彰显其转型决心。这种"AI+创新药"的双轮驱动,让传统药企焕发出新生机。
业绩拐点若隐若现
细看三季报数据会发现有趣现象:虽然前三季度成药收入下滑17%,但单看第三季度已恢复1.6%的正增长。特别是四项对外授权带来2.6亿美元首付款,国际化布局渐入佳境。这或许解释了为何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创新药"出海"大时代》中指出,国内药企对外授权交易总额已超600亿美元。
不过现实挑战依然存在。恩必普受DIP政策影响销售额下滑,肿瘤产品因集采价格腰斩。这让我想起补充材料中长春高新面临的困局——当明星产品生长激素遭遇集采,老牌药企不得不加速布局创新管线。石药同样站在这个转型十字路口。
长线布局的勇气
站在投资者角度,需要关注几个关键节点:2026年EGFR ADC的肺癌数据读出,siRNA药物的临床进展,以及GLP-1等28个重点管线的推进节奏。正如《心血管乙肝减重迎来新突破》提到的,小核酸药物正在从罕见病向大市场适应症拓展。
蔡东晨此时重金增持,或许是对转型成果的提前押注。但需要提醒的是,创新药研发如同穿越雷区,每一步都可能充满变数。作为观察者,我们既要看到AI研发平台带来的效率提升,也要留意集采对传统业务的持续冲击。在创新与传承的天平上,老牌药企的每一步转身都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