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晨出手1.1亿增持,释放什么信号?
看到石药集团掌门人蔡东晨掏出真金白银增持自家股票,我第一反应是:这位医药行业的老兵,是不是嗅到了市场没注意到的机会?毕竟在市场情绪低迷时,实控人增持往往不是简单作秀。
业绩拐点若隐若现
翻看三季报数据,确实有些耐人寻味的细节。第三季度单季收入恢复正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27%,这和前两季度双位数下滑形成鲜明对比。更关键的是,被集采重创的成药板块在三季度重新爬出泥潭,销售额环比增长近10%。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蔡老板选择在这个时点出手——当市场还在盯着同比下滑的数据时,企业内部可能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微光。
创新药管线暗藏玄机
让我特别在意的是那个EGFR ADC药物。虽然补充材料提到全球首款同类药物已由乐普生物抢先上市,但石药这款同时拿到中美两国突破性疗法认定的产品,预计2026年将有多个临床数据读出。要知道,ADC赛道这两年火爆程度堪比当年的PD-1,而EGFR靶点覆盖肺癌、胃癌等大癌种,想象空间不小。不过也得提醒,创新药研发从来都是高风险游戏,数据不及预期的黑天鹅并不少见。
集采阵痛中的转型之路
不得不说的是,石药眼下仍在消化集采带来的冲击。抗肿瘤药收入腰斩,明星产品多美素价格跳水,这些都在财报上留下深深伤痕。但有意思的是,公司研发投入反而逆势加码,前三季度研发费用率突破20%,28个重点管线进入关键临床。这种"卖仿制药养创新药"的策略,倒是符合国内头部药企的转型共性。只是转型期往往伴随业绩阵痛,投资者需要足够耐心。
真金白银背后的考量
说到这次增持,1.1亿港元对个人不是小数目。结合最近多家上市公司密集回购的背景,这可能不仅是对公司前景的看好,更是对整体医药板块估值修复的押注。不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股东增持未必等于立即上涨,更多是中长期信号。就像补充材料里提到的那些增持案例,后续走势分化严重,关键还要看基本面能否兑现。
站在当下时点看石药,就像观察一个处在青春期转型的青少年——传统业务承压但根基仍在,创新管线丰富却尚未挑起大梁。蔡东晨的增持像是给这个转型故事加了个注脚,但最终是励志片还是悲剧片,还得看接下来几个季度的业绩答卷和创新药数据发布。各位读者朋友不妨把这份增持公告当作一个观察窗口,但切记医药股投资从来都是"高波动、高风险"的游戏。(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