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季度,银行开启不良资产包“大甩卖”。
10月16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有限公司(下称“银登中心”)官网检索发现,“十一”假期后的一周内,已有建设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江苏靖江农商行等11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上架了至少19份不良资产包,主要来源于建筑业、制造业、零售信贷和小微企业贷款。
受访专家指出,第四季度银行不良资产转让的集中现象是监管周期、财务需求与市场供需共同作用的结果,预计未来银行机构公开转让处置不良的频次将在短中期内上升之后逐步企稳。
不良资产包密集转让
2025年渐渐步入尾声,银行“清仓”不良资产的热情也明显高涨。
整体来看,近期上架的不良资产包体量多达千万元或上亿元。其中7份对公的不良资产包相对较“新”,来源于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逾期时间相对较短,加权平均天数均不超过3年,未偿本息总额均不超过5000万元;12份个人消费贷及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相关不良资产的体量较大,过半数未偿本息总额上亿元,部分资产包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超8年。
还有银行近期宣布,将转让高达百亿元的不良资产。记者注意到,渤海银行于10月10日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公开挂牌程序对其依法享有的经济资本占用较高、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进行转让,并与最终受让方签订资产转让协议。
据了解,该笔转让资产为债权资产,本金金额约499.37亿元,加之利息、罚息和代垫司法费用,金额合计高达698.33亿元。公告中还一并将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等6家AMC(资产管理公司)列为潜在受让方。
银登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公告的挂牌数量往往呈现季度环比增长的趋势,并在第四季度达到顶峰。
“第四季度不良资产转让的集中现象是监管周期、财务需求与市场供需共同作用的结果。”浙江浙杭律师事务所律师吴雨奇直言,“银行在第四季度集中核销或转让不良资产可降低不良贷款余额,以达到监管对于拨备覆盖率的要求,同时也可减少风险加权资产,提升资本充足率。”
转让频次将逐步企稳
银登中心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银行挂牌清仓不良资产的项目单数仍在不断增加。以2025年一季度为例,共有206单被挂牌转让,2024年同期只有86单。吴雨奇指出,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零售信贷、小微企业贷款等领域。
“相比于零售信贷和小微企业贷款,建筑业和制造业的逾期天数一般较长。建筑业的风险核心在于开发商的现金流断裂和抵押物价值剧烈波动。制造业的逾期群体往往是纺织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其担保关系交叉,机器设备等抵押物贬值快。”吴雨奇进一步分析道,“零售信贷的风险以个人信用卡、消费贷为典型,单笔金额小但总量大,通过传统诉讼程序处置成本高、效率低。小微企业贷款具有抵押物不足、企业实际控制人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高度捆绑的特点。”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近两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指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24年一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季度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9%、1.56%、1.56%、1.50%、1.51%和1.49%。
“今年以来,银行业市场的不良贷款率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波动趋势,不同银行机构类型与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预计银行机构公开转让处置不良的频次将在短中期内上升过后逐步企稳。”
吴雨奇建议,银行需在“事前防控—事中监控—事后处置”全过程中,通过法律与金融技术融合,构建动态不良资产管理体系。
“金融管理层面,银行贷前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风控模型识别过度融资、经营异常或存在欺诈风险的客户,贷后管理应注重动态、智能监控,从财务指标、行为指标和外部指标等实施监控。”吴雨奇分析道,“法律风控层面,优化合同条款和担保结构,同时可根据当地司法条件对潜在不良贷款申请财产保全或通过‘实现担保物权特别程序’缩短司法处置周期。针对房地产、传统制造业、小微金融等重点领域,更需结合行业特点设计差异化风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