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港股市场显现韧性,恒生指数累计上涨1.1%,南向资金以189.59亿港元净流入再度发力,今年以来累计净流入规模突破622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激增近1.5倍。银行等红利板块获资金青睐,建设银行单周吸金近60亿港元。值得关注的是,伴随南向资金持续流入,近期恒生AH股溢价指数已回落至近四年低位,A股相对H股溢价收窄至31%。
机构表示,当前港股红利资产正成为资金抵御不确定性的“压舱石”,随着美国经济周期性走弱和美元进入下行通道,港股有望承接美元外流带来的流动性红利。
红利板块再获资金青睐
本周,恒生指数累计上涨1.1%,恒生科技指数微跌0.65%,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上涨1.36%。
本周,南向资金再度录得净流入189.59亿港元,红利板块获资金青睐。按申万行业分类来看,银行板块本周净流入71.96亿元,医药生物、通信板块分别获得48.59亿元、32.87亿元净流入。
具体到个股,本周,建设银行获57.2亿港元净流入,美团-W、中国移动分别获36.25亿港元、22.49亿港元净流入。此外,中国海洋石油、泡泡玛特、中国银行、石药集团、信达生物、吉利汽车、康方生物位居加仓榜单前列。腾讯控股、盈富基金、小米集团-W、阿里巴巴-W、小鹏汽车-W、美图公司、中芯国际等公司在资金面上呈现净流出态势。
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在研报中表示,本周南向资金维持净流入趋势,但速度有所放缓。期间,南向资金最青睐银行行业。整体来看,内资再次拥抱高分红行业,选择在科技行业获利了结。资本市场习惯性“买预期、卖现实”,由于内资在年初大举布局科技互联网行业,而多数科技互联网企业近期公布的业绩超出市场预期,所以资本市场有获利了结的需求倾向。从政策面来看,中国香港立法会5月21日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以在香港设立法币稳定币发行人的发牌制度,完善对虚拟资产活动的监管框架,以保持金融稳定、推动金融创新。
AH股溢价率大幅收窄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整体加速流入。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录得逾6229亿港元净流入,远超去年同期的2516亿港元。
在持续流入之下,南向资金在港股的定价权边际提升。海通国际在研报中表示,近年来外资虽因为持续流出使得规模占比有所下降,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港股的比重仍超过60%。从持股规模看,截至5月13日,港股通的持股市值占比较2020年9月的8%提升12个百分点至20%;从成交规模看,当前港股通成交规模占港交所成交额的比重已超过20%。
在南向资金以及海外避险资金共同推动下,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推动AH股价差大幅收窄。Wind数据显示,5月23日,恒生深沪港通AH股溢价指数已回落至131.88点,接近近4年来震荡区间的底部水平。这意味着A股相对H股的整体溢价空间压缩至31%,较2024年高点时的61%显著收窄。
华泰证券表示,AH股溢价有结构性收窄趋势。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可关注潜在AH股溢价收窄标的和科技消费板块。对非两地上市公司而言,科技+消费的成长性标的依然是内外资配置香港的核心资产,这些标的公司估值相对美股头部科技企业仍被低估,有重估空间。
看好港股灵活性及发展空间
针对港股后市走势,机构普遍看好港股长期配置价值。周浩表示,当前港股市场情绪及估值水平已修复,后续港股新的上涨动能仍在孕育之中。在国际局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情况下,建议投资者短期内以红利风格作为底仓,耐心等待观望局势明朗化。历史经验表明,电讯和公用事业等红利行业能凭借其稳定现金流和抗周期性,在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往往能够跑赢大盘。随着局势逐步明朗,逢低切换风格、加大配置国内政策支持的方向是获取投资超额收益的关键。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认为,港股国际化进程加速,成为美元外溢背景下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宁德时代赴港上市的基石投资者中,非美外资占比显著,如科威特投资局(KIA)占比近20%,显示港股对外资吸引力增强。此外,多家国际机构如阿布扎比投资局、沙特公共投资基金、瑞士Partners Group等陆续在港设立办公室,表明港股国际化并非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展望未来,陶川表示,随着美国经济周期性走弱和美元进入下行通道,港股有望承接美元外流带来的流动性红利。相较于日本加息预期受限和欧洲财政刺激缓慢,港股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发展空间,是美元外溢后的理想配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