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还在谈论中国外贸“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重塑中国出海格局时,一场触及全球产业发展新逻辑的深层次变革正在广交会舞台上演。
10月15日,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正式拉开帷幕。作为新“新三样”产品,机器人、人工智能成为这场外贸盛会中最令人瞩目的部分。甫一开馆,服务机器人专区、智慧生活等展馆就被境外采购商挤得水泄不通,参展商忙得“手舞足蹈”,吸引人流、推介展品、互动交流、建立联系,一气呵成、有条不紊。
全球科技浪潮推动下,以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底座的科技产品正加速发展和出海,成为引领外贸增长的新动能。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市场份额已跃居全球第二,人形机器人订单也升至亿元级规模;还有一批“带着AI能力出海”的中国企业,开始凭借AI智能眼镜、AI电视等高科技产品抢占全球市场。
当前,中国外贸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在遭遇“逆风逆流”。中国率先凭借代表智能制造根基、千行百业“智慧大脑”和未来赛道高地的一批新“新三样”产品,共同构建出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新经济柱石,最终重估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价值。“新‘新三样’是中国制造从规模领先走向应用领跑、技术并跑态势的标志,是中国经济向价值链顶端攀升的关键一跃,体现了中国以创新驱动突破传统增长瓶颈的发展模式正在开花结果。”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说。
新“新三样”成出海“尖货”
“这款机器人在关节置换手术中具有革命性意义。”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展位前,服务人员操作一只机械臂,对一份模型展品进行了精准地切割操作,多位欧美采购商为这款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竖起了大拇指。
元化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艾俐介绍,这款手术机器人能完成关节置换、脊柱创伤手术,已在临床上投入使用,操刀超过5000台手术,取得了多张注册证。
例如,该款机器人今年4月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为一位62岁的香港籍女士完成右侧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将假体置杯角度误差控制在亚毫米级别。同时,手术时间减少约30%,术后康复速度也显著加快。
这亚毫米的误差控制,就是元化智能打破欧美企业垄断的“秘密武器”。目前,该公司正开拓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如今已年过花甲之年的李艾俐,对中国手术机器人出海信心十足。
她告诉南方财经记者,自己7年前回国创业,目睹了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中国在这一领域,无论从研发实力还是应用场景的拓展,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目前,我们出海的难点已经不再是技术,而是多变的国际贸易政策。”李艾俐说。
在家电展区,今年广交会上推出的AI智能眼镜、AI智能电视成为海外采购商关注的潮流“尖货”。
在创维集团展位上,其自主研发的首款全场景AI智能眼镜、接入各类AI大模型的白色家电等产品,吸引了众多采购商的目光。作为中国智能家电领域的头部企业,创维集团近年来陆续推出了AI健康冰箱、AI智能空调和酷开AIOS系统电视。
创维品牌管理部媒体公关经理孙妮表示,白电领域目前全球竞争异常激烈,创维目前能稳住全球TOP5的地位,离不开创新技术、服务生态升级带来的优势。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家电产业也实现了更高附加值的跃升。
“例如,我们推出的AI游戏盒子,是创维数字和美国知名游戏公司NEX公司合作推出,在全球市场取得巨大成功。该款产品采用创维数字领先的4K超高清显示技术和AI智能硬件解决方案,为游戏盒子行业的生态变革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孙妮说。
这几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制造出海充满挑战。但是,风高浪急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机遇。在科技已成为大国竞争主战场的当下,中国制造一直在求变中搏击全球市场。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上一代“新三样”,迅速进阶至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新三样”。
此次,广交会现场,新“新三样”的全面亮相,为全球采购商呈现了一场新质生产力与智能制造交相辉映的贸易盛宴。
中国新“新三样”正从“并跑”向“领跑”进发:机器人已进入第一梯队,人工智能在应用层“并跑”且有部分“领跑”。“其意义或许远不止于产品迭代,它标志着中国制造出海正在迎来一次根本性、系统性的升级,正在形成引领性新矩阵。”胡刚表示。
重塑中国产业新价值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逻辑已从“世界工厂”转向新质生产力,中国制造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与结构支撑。
新“新三样”的出现,无疑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思路——通过人工智能这一通用技术底座,推动制造、金融、医疗等行业智能化转型;通过机器人这一物理载体,实现智能制造与服务业升级。
以人工智能为例,它并不是简单的终端产品,而是赋能各行各业的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人工智能的出海,意味着中国从卖产品转向卖生产力、技术体系和服务生态。
过去,茂佳科技(MOKA)只是TCL的传统代工企业。这几年,随着TCL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发展,企业在产业中应用了一系列AI技术,例如大模型、视觉识别、场景识别等,让人机交互成为产品在海外的一大卖点。
茂佳科技相关负责人张鹏告诉南方财经记者,与传统厂商相比,茂佳科技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大大加强。“电视领域全球前10品牌,茂佳科技代工了8个,还为海外巨头企业补足了供应链管理的短板。”张鹏说。
张鹏表示,从全球来看,中国企业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已经显现出的优势不仅是产品和服务,更多体现在供应链上。中国能将国内先进的数字化工厂、智慧仓储、供应链管理等快速复制至海外,同时赋能当地工厂,提高生产效率和行业标准。这些都与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新三样”的出现密不可分。
在胡刚看来,从“新三样”到新“新三样”,这不是简单的概念更替,而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然表现。
一方面,随着国际市场变化,中国正在不断适应新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尽管原始创新仍存在差距,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带来丰富应用场景和快速反馈,能够推动创新技术持续迭代与商业模式加速验证;中国工程化与产业化能力突出、政策与人才红利持续释放,三大核心优势叠加,让中国新“新三样”产业协同效应日益增强,形成独特的系统性优势,让产业升级成为水到渠成之势。
此外,随着三者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创新驱动和高附加值的中国产业格局,新“新三样”在巩固我国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这一层面的作用,也将逐步得到扩大。
这首先体现在中国制造整体生态构建上。例如,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等产品出海,带动了国内大批软件、算法企业、本土制造商集体出海。
云鲸智能高级副总裁Hower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在“大出海”趋势下,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将制造的产品经过运营包装后向外运输,而是“带着技术往外走”。
“现在跟中国企业肩并肩出海显然是不错的选择。”他进一步分析,以云鲸智能所在的泛机器人行业来说,出海也不再是以“制造更低价的机器”进行全球化竞争,而是带着更好的技术和方案走出去,这也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区别。
不过,目前新“新三样”在全球角逐中,要实现领跑还存在诸多短板。胡刚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庞大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但还面临算力芯片受制于人的风险,框架生态也存在短板。中国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升级,仍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发挥应用端优势,一方面持续加大对底层技术与基础科学的投入,提升核心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应积极参与全球标准与监管规则制定,增强制度性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