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国药集团公众号发布严正声明,称集团所属中国中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中药,股票简称“中国中药”,HK00570,股价2.59港元,市值130.43亿港元)已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程序,将其所持国药药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材股份)25%的股权转让给上海天悦腾华贸易服务有限公司,并于9月30日在国有产权管理信息系统完成股权注销登记。

图片来源:国药集团
这意味着,国药中药不再持有药材股份任何股权,国药集团、国药中药与药材股份之间不存在任何股权关系或控制关系。
此前,国药集团多次发文“声讨”药材股份涉嫌侵害国药集团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伪造印章等行为,双方纠纷持续5年。
从“母子”关系到斩断股权关系,背后是侵权纠纷
声明指出:“国药中药曾是药材股份设立时的发起股东,由于股份有限公司会展示发起股东信息,所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天眼查、企查查等显示的药材股份登记信息,可能仍存在国药中药为其历史股东的内容,请社会公众和投资者明辨,避免误判。”
记者搜索公开资料,国药中药和药材股份在2016年前曾是“母子”关系,彼时前者对后者的持股比例一度达到62.05%。
而根据《每日经济新闻》今年2月刊发的《较劲5年后国药集团“声讨”药材股份伪造印章目前后者已不在官网地址办公》,当时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的药材股份5名股东中,国药中药以25%的持股比例位居第一大股东。
不过,国药中药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药材股份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一方面,这可能与国药中药“被动顶位”有关——根据国药中药2022年5月发表的《关于对国药药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不实信息披露的声明》,2021年12月13日,神州孝宇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竞拍取得药材股份56.4%股权,之后未经规定手续擅自转让股权,导致国药中药被动成为最大股东。
另一方面,双方的品牌侵权纠纷持续多年。国药集团在2020年7月首次发声,指责药材股份未经授权使用“国药集团”等字号及商标开展宣传。此后五年间,国药集团数次发布声明,直指对方涉嫌侵害国药集团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伪造印章等行为。
在最新发布的严正声明中,国药集团再次表示集团从未授权药材股份及其所属企业使用国药集团和国药中药的相关字号、商标及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从未允许以国药集团、国药中药名义开展任何活动,“我们不对药材股份任何行为负责”。
国药集团还称,对于任何冒用国药集团名义或伪造与国药集团关联关系的行为,集团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上半年国药中药营收同比减少11%
尽管剥离了纠纷资产,但国药集团的中药业务面临着严峻挑战。
具体来说,国药中药是国药集团中药产业板块的核心运营载体,今年上半年国药中药营收同比减少11%,净利润同比减少151.2%,亏损约1.08亿元。
公司表示,销售收入下降主要受中药配方颗粒集采业务占比显著增加,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同时,由于推动业态结构优化,中药材生产及经营聚焦产地品种、优势品种发展,战略性减少低毛利、高风险业务;中医药大健康暂停部分同质化、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产品线和业务,导致上半年的营业额也有所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国药中药的收入、净利润就已双双下滑。其中,中药配方颗粒业务营收下跌23.5%至69.72亿元,毛利率从上年的65.50%降至56.90%。另外,中药材生产及经营业务、中医药大健康业务的收入同比降幅均在20%左右。
去年,公司曾公告称部分子公司接受了所在地税务局的检查或开展了自查。据财务部门统计,子公司应补缴2017年至2023年期间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相关税款及滞纳金合计约为人民币1.5亿元。
一直以来,太极集团与间接控股股东国药中药以及与实际控制人国药集团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被市场长期关注。2020年10月,国药中药及国药集团已就解决同业竞争事宜作出承诺,在对太极集团增资交易完成后的五年内,也就是2025年10月底前,逐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不过截至目前还未有公开消息。业界关心的国药中药私有化,在去年失败后,也未有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