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HK|00570)$ 一、中国中药私有化的概率分析
核心结论:中国中药当前私有化的概率极低,短期内(1-2年)无重启迹象。
1. 历史私有化进程已终止
中国中药曾于2024年2月宣布控股股东国药集团拟以每股4.6港元的价格私有化,但因境外直接投资批准未获通过(关键先决条件未满足),该计划于2024年10月正式失效。截至2025年9月,公司未发布任何重启私有化的公告,且市场对“短期内再次尝试私有化”的预期极低。
2. 私有化概率低的核心原因
- 监管与合规压力:中国中药2024年因税务问题补缴税款及滞纳金约1.53亿元,直接减少净利润1.29亿元,暴露出企业合规管理体系的深层漏洞。随着医药行业反腐纠风、医保控费等监管深化,私有化后企业需承担更高的合规成本,降低了私有化的吸引力。
- 业绩持续低迷:2024年中国中药归母净利润仅5406.7万元,同比锐减96%;2025年上半年业绩进一步下滑(未披露具体数据,但市场预期仍差)。业绩滑坡削弱了私有化的合理性——高溢价私有化方案难以获得投资者认可,且私有化后企业需应对更大的盈利压力。
- 市场情绪与投资者信心:私有化失败后,中国中药股价一度暴跌44.5%(2024年10月21日跌至2.12港元),市值蒸发超60亿港元。投资者因私有化博弈入场后损失惨重,市场信心崩塌,短期内难以恢复对私有化的信心。
3. 替代路径的可能性
尽管私有化概率低,但国药集团为解决中国中药与太极集团的同业竞争问题(2020年入主太极集团时承诺5年内解决),可能采取资产注入或业务整合的替代方案。例如,将中国中药的核心资产(如中药配方颗粒业务)注入太极集团,通过换股避免现金压力。但该方案需解决垄断争议及审批复杂性,短期内难以落地。
二、中国中药私有化金额的历史情况
核心结论:中国中药历史上唯一公开的私有化金额为154.5亿港元(2024年方案),但因未获批实际未发生。
1. 2024年私有化方案详情
2024年2月,国药集团提出以每股4.6港元的价格私有化中国中药,较停牌前收盘价(3.43港元)溢价34.11%,较30日均价(3.28港元)溢价40.24%。总代价约154.5亿港元,按国药集团持股比例计算需支付约100亿港元现金。
2. 金额未发生的原因
该方案因境外直接投资批准未获通过(2024年10月截止日期未延长),最终失效。因此,154.5亿港元的私有化金额仅为历史计划,未实际支付。
三、太极集团急忙回购的说法分析
核心结论:太极集团的回购行为与中国中药私有化无关,其主要目的是提振股价、优化股本结构及应对业绩下滑。
1. 太极集团回购的基本情况
2025年7月16日,太极集团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预案,拟以不低于8000万元(含)且不超过1.2亿元(含)的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28.03元/股(较董事会决议前30个交易日均价溢价30%)。截至2025年9月22日,公司已实际回购547.26万股,耗资1.2亿元(抵上限),回购股份将全部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2. 回购的主要原因
- 提振股价:太极集团股价自2023年5月高点(68.14元/股)持续下行,2025年7月16日收盘价仅21.76元/股,较高点跌幅约68%。回购股份可减少市场流通股数量,提升每股收益,从而提振股价。
- 优化股本结构:回购股份注销后,公司总股本将从556,890,744股减少至约551,418,185股,控股股东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将从29.82%被动增加至30.12%,巩固控股权。
- 应对业绩下滑:2025年上半年,太极集团营收56.58亿元(同比减少27.63%),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下滑71.94%)。回购行为可向市场传递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缓解业绩下滑带来的股价压力。
3. 与中国中药私有化的关系
太极集团的回购行为是独立资本运作,与中国中药私有化无直接关联。中国中药私有化失败后,国药集团需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但太极集团的回购并非为了“配合私有化”,而是为了自身股价及股本结构优化。
四、总结与展望
- 中国中药私有化:当前概率极低,短期内无重启迹象,主要因监管压力、业绩低迷及市场信心不足。
- 私有化金额:历史上唯一公开的154.5亿港元方案未实际发生。
- 太极集团回购:目的是提振股价、优化股本结构及应对业绩下滑,与中国中药私有化无关。
未来,中国中药的核心看点在于国药集团的资产整合动作(如注入太极集团),而太极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