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潇)11月26日,天风证券研报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美容市场,而与其他主要医美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美渗透率较低。中国医美市场渗透率目前仅有4.5%。
当下,“轻医美”以“低风险、短恢复期、高频次”的核心优势,正重塑行业生态。
上游耗材设备行业壁垒高
再生材料赛道爆发式增长
耗材与设备作为轻医美产业链上游基石,涵盖注射填充剂、能量类设备及生物材料的研发与制造,是行业高壁垒、高毛利的核心环节。2024年初至2025年7月份,国内共获批43款三类械注射类产品、2款A型肉毒毒素及22款光电类治疗设备,产品审批加速显著,但竞争格局并未因此分散,反而因注册门槛高、临床验证周期长,持续向具备研发与合规能力的头部企业集中。
在肉毒素产品领域,截至2024年年底,国际品牌保妥适与吉适联手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国产品牌替代还在缓慢推进。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衡力与四环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环医药”)旗下的乐提葆凭借性价比,市占率约为38%。
此外,再生材料赛道呈现爆发式增长。重组胶原蛋白、PCL(聚己内酯)、PLLA(聚乳酸)等材料凭借“组织再生而非单纯填充”的优势,契合消费者对“自然长效抗衰”的需求:2024年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超400亿元,2025年预计达585.7亿元;童颜针B端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5亿元增至2025年的42亿元,增长740%。
不少企业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崛起,例如,四环医药旗下渼颜空间自主研发的童颜针(聚乳酸微球面部填充剂)和少女针(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均已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四环医药也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持有合规少女针和童颜针的企业。2024年,四环医药更与韩国CellontechCo.,Ltd.就使用“韩国首个获批的使用胶原蛋白的关节腔内注射材料”产品CartiZol达成中国大陆独家代理协议。
Ⅲ类器械认证筑壁垒
行业向“组织再生”转型
当前市场仅少数企业能持续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III类器械认证,刚性门槛构建了由极少数具备临床数据积累与合规能力的企业主导的寡头生态。
2025年新获批产品中80%来自具备Ⅲ类器械资质的企业,中小机构加速出清,市场并未打破集中度格局。10月份,四环医药旗下渼颜空间自主研发的注射用透明质酸钠复合溶液“冻妍”获国家药监局(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也是国内首款含L-肌肽复合溶液水光针。
目前,龙头企业仍占据七成以上注射类耗材市场份额。即便在“卷价格”背景下,医美供应商企业凭借产品认证护城河,仍保有较强定价权。
与此同时,2024年以来,琼脂糖、羟基磷灰石、去氧胆酸等新材料陆续获批,标志着行业进入成分多元化阶段,而PCL、PLLA、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等再生型材料的兴起,则代表了从“填充”向“组织再生”的范式转移。
四环医药的“倾研”与“斯弗妍”、锦波生物的“重源新生HiveCOL”等产品,均以差异化成分与适应症拓展为核心竞争力,推动市场从同质化价格战转向技术驱动的创新竞争。
这一趋势加速了上游资源向具备研发体系、临床团队与合规能力的头部企业集中,行业正从“审批红利期”迈入“技术深耕期”,供应端的集中化、专业化与合规化趋势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