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多元资产“上链”实验
当大多数人还在讨论“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是否可行时,一家香港上市的金融集团——已经行动起来,试图将价值万亿的实体资产“搬”上区块链。他们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通过一系列布局,成为RWA赛道上最积极的实践者之一。
德林控股的策略,主要围绕三类资产展开:
科技巨头股权代币化
2025年10月,德林控股宣布投入约570万美元,通过基金和特殊目的公司(SPV)间接持有字节跳动、加密货币交易所Kraken等明星企业的私募股权,并计划将这些股权转化为数字代币。这意味着,普通投资者未来或许也能以小额资金参与顶级科技公司的成长机会。
全球不动产的代币实践
德林同步推进多个不动产的代币化项目,例如:
美国加州卡梅尔谷的超豪华住宅项目“ONE Carmel”,德林将其持有的4000万美元权益代币化,未来计划作为特别股息派发给股东。
位于香港中环、价值6000万港元的德林大厦,也已启动RWA代币化计划。
基金与稳定币的生态布局
除了实体资产,德林还将其管理的Animoca Brands基金进行代币化,并获Ripple Labs技术支持。同时,集团也在积极考虑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希望将稳定币与RWA深度结合,打造独特竞争力。
通过“股权+不动产+基金”三线并进,德林的RWA战略已从概念走向系统落地。但问题是,这盘大棋,普通投资者真的能参与吗?
德林为何选择去美国“发币”?
德林控股将ONE Carmel这样的海外资产代币化,并非偶然,而是一场“现实下的精明选择”:
规避监管不确定性
香港RWA监管框架尚在建设中,尤其对房地产等非标资产的链上确权尚未成熟。选择美国产权清晰、估值明确的资产进行代币化,显然比在香港尝试更稳妥。
技术门槛更低
RWA的关键在于如何让链下资产与链上代币可靠对应。一个独立、估值清晰的豪宅项目,远比一家业务复杂的本地公司更容易实现可信映射。
试水全球市场
通过美国项目,德林瞄准的是全球加密资本,而不仅仅是香港的专业投资者。这一步,也为其资产管理业务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香港RWA的现实困局:普通人难以入场
然而,德林这一系列高端操作,对香港普通投资者来说,却可能只是“看得见、摸不着”的风景:
高门槛:仅限“专业投资者”
目前香港几乎所有RWA项目都只对专业投资者开放。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散户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
流动性不足
即便有高净值人士符合条件,他们也面临另一个问题——买家有限。缺乏广大散户作为市场“活水”,代币的流动性将大打折扣。
资产的“双向困境”
优质海外资产可能更愿意在监管更成熟、流动性更强的地区发代币;而本地复杂资产又因技术、法律等问题难以推进。结果是,好项目未必留在香港。
写在最后:RWA不应只是“精英游戏”
德林控股的“出走”,并不是放弃香港,而更像是一封写给现实的谏言:RWA的未来,绝不能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如果创新的果实始终只被金字塔尖的人摘取,那么这场变革将难以真正落地生根。香港若想成为全球RWA中心,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为谁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