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全面转向AI 徐少春称要完成“七个转型”
中经记者曲忠芳北京报道
“过去的十年,金蝶云服务业务高速增长,2024年云服务比例高达82%,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1%。可以说,金蝶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云转型。现在,我们面临新的转型,企业管理软件进入到企业管理AI时代。”11月4日,在“金蝶2025全球创见者大会”上,金蝶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徐少春如是表示。由此,“金蝶云”品牌正式升级为“金蝶AI”。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国产老牌ERP(企业资源计划)服务商的金蝶创立于1993年,自2014年1月提出了云转型的战略——即从传统ERP向云管理、云服务转型,此番全面转向AI是该公司的又一次转型。当被问及AI转型的具体举措时,徐少春回应称,“要完成七个转型”,涉及运营、产品、商业模式、生态、组织、人才、领导力七个层面。
徐少春介绍了“七个转型”的策略:运营从日常运营向战略执行转型,即智能体将替代重复性工作,企业需聚焦战略重点进行紧迫;产品从传统产品、单纯的功能载体向具备自主感知、决策能力的智能化系统转型;在商业模式方面,从卖产品向按订阅或结果收费转型,将一次性的交易转变为持续的、可预测的服务关系;生态从交易导向向持续智能共生导向转型;组织架构转变为神经网络型,打破部门边界,提高信息决策效率;人才则从数量竞争向高密度竞争转型,集中“懂AI、能创新”的年轻人才;领导力由有形向无形转变,未来一个管理者可能带领几十个、上百个智能体工作,核心不再是“管控”,而是“提供精神激励与情绪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徐少春所说的“七个转型”举措中高频次地提到了“智能体”,这也是一年多以来AI领域的热点词,成为众多AI技术公司以及各行业领域需求方的重点布局方向。对此,金蝶推出了企业级AI原生入口——金蝶小K,以及AI原生智能体、AI套件、数据云等一系列AI产品。简单理解来说,金蝶小K是一个智能体互联互通的入口和平台。截至目前,金蝶小K已上线近20个智能体,如毛利分析智能体、呆滞料智能体、ESG智能体、报价智能体等,均可“开箱即用”。
关于智能体的落地成本及其商业模式,金蝶总裁章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目前,对于多数企业来说,AI投入尚处在增量投入的阶段,对企业整个业务的改造会有一个持续的价值释放时间。但是,随着AI应用的不断深入,从一个长周期的视角来看,企业总体成本是在不断降低的。至于付费模式,行业内都在探索,而金蝶目前更倾向于按照组织规模和用量来定价,与云服务的方式类似,当然也会存在预付费的模式。总体来说,智能体还处在一个正在努力跑通收费模式的探索阶段。
徐少春在介绍“七个转型”中也提到,AI时代会诞生全新的商业模式,“未来企业不是在卖产品,而是持续学习的智能价值,给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智能价值服务”。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海外的Salesforce、SAP等企业,还是金蝶、用友等国产企业软件服务厂商,在完成向“云”转型“使命”的基础上,向AI转型成为共同的课题与考验。金蝶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实现总收入31.92亿元,同比增长11%;净亏损约0.98亿元,同比收窄55%。从营收结构来看,云订阅收入贡献16.84亿元,同比增长22%。在金蝶中期业绩会上,金蝶集团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林波公开表示:“今年一定是实现盈利的一年”;徐少春也提出,“AI+SaaS的黄金十年正在进行当中,到2030年,金蝶的AI收入占比将达到或超过30%。”
金蝶AI战略转型能否成功,能否在2025年实现盈利的目标,记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