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电池版图再落一子
看到吉利在成都成立闪聚电池公司的消息,我第一反应是:这位“汽车狂人”李书福的产业链布局真是越来越密了。全资子公司、5000万注册资本、覆盖电池制造到零配件销售——这些动作看似平常,但结合吉利近年来的电池战略,可能藏着些门道。
自建电池产能的逻辑
吉利早就不满足于当个“整车组装厂”了。从补充材料里能看到,吉利这两年通过闪聚品牌在贵阳、湘潭、宁波等地密集建厂,主攻电池包生产。这次成都项目大概率是同一套路:就近配套整车产能,降低供应链风险。毕竟,隔壁的蜂巢能源(长城系)已经在简州新城投了220亿的电池基地,吉利总不能把“命门”完全交给对手吧?
有意思的是,闪聚的定位似乎是“专业化PACK厂”——电芯靠兄弟公司(比如耀宁的短刀电池),自己专注组装和系统集成。这种轻资产模式能快速上量,但技术护城河可能不如宁德时代这类全栈玩家深。有网友调侃“5000万搞电池怕是组装线”,话虽直白,但也点出自建电池的烧钱属性。
四川的“新能源引力”
成都这次签约的17个项目中,吉利电池项目只是其中之一。从其他材料看,四川正成为新能源必争之地:锂矿资源、低廉绿电、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策红利,加上本地已有的沃尔沃、领克等整车厂,形成“矿产-材料-电池-整车”闭环。隔壁宜宾靠着宁德时代基地带动了千亿产业链,成都显然也想复制这种模式。
不过要注意的是,电池行业今年卷得厉害。产能过剩预警频发,二线厂商已开始减产。吉利此时加码,或许是赌长期技术迭代(比如神盾短刀电池宣传的快充性能),但短期产能消化还得看自家电动车销量。毕竟,自家车都不敢用自家电池的段子,在业内可不是新鲜事。
警惕“甜蜜的负担”
对投资者来说,这类产业链延伸故事充满诱惑,但风险点也很明确:
1. 技术路线风险: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的博弈尚未结束,固态电池又在虎视眈眈,重资产投入可能转眼变成沉没成本;
2. 关联交易迷雾:自家电池优先装配吉利车型虽是常态,但若终端销量不及预期,财报里“左手倒右手”的戏码容易引发监管关注;
3. 地方政策变数:新能源补贴退坡后,各地招商引资的诚意能持续多久?
吉利这盘棋下得大胆,但资本市场向来“听其言观其行”。建议各位保持关注两个信号:一是成都项目的实际投产进度,二是吉利下一代车型的电池供应商名单——如果闪聚的占比显著提升,那这套打法才算真正跑通。
(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