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最近在新能源领域又有了新动作——通过旗下零部件公司全资成立了闪聚电池公司,注册资本达到5000万元。这个看似普通的工商注册信息背后,其实暗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让我们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看这件事会掀起怎样的涟漪。
吉利为什么要自己做电池?
对于吉利来说,成立电池公司可不是一时兴起。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件就是电池,成本占到整车的40%左右。如果能够自己掌握电池技术,不仅能够降低5-8%的综合成本,还能避免被电池供应商"卡脖子"。5000万元的注册资本虽然不算特别大,但已经显示了吉利在这方面的决心。按照行业经验,新建电池产线需要1-3年的建设周期,这意味着吉利的中期战略已经非常明确。
上游企业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件事对上游供应链的影响比较复杂。锂、镍、钴这些原材料短期内可能还感受不到压力,毕竟5000万元对应的产能规模有限。不过近期镍价已经出现0.75%的上涨,说明市场还是很敏感的。电池设备制造商可能会成为第一批受益者,因为新建产线必然要采购大量设备。而正负极材料供应商就要小心了,吉利未来很可能会逐步减少对外采购,转向自给自足。
下游应用迎来新机遇
吉利自家的新能源汽车肯定会从中受益。电池成本降下来后,整车的价格竞争力就会增强。充电服务行业也可能迎来利好,因为电池技术优化往往会带动充电效率的提升。有意思的是,像智能座舱、800V高压平台这些周边技术也会受益,因为它们和电池系统的协同性很强。数据显示,相关供应商的订单近期都有显著增长。
谁会成为"受伤"的一方?
最直接的受损者就是第三方电池供应商。以前吉利要外购电池,现在开始转向自供,自然会减少对外采购。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可能也会受到压制,因为吉利这次明显是在加码纯电路线。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固态电池装车量已经超过100万辆,技术路线正在快速固化。
需要警惕的风险
当然,这件事也不是没有风险。技术路线就是个大问题,万一固态电池量产进度超预期,现在投入的产线可能会面临淘汰风险。另外整个锂电池行业都在扩产,未来可能出现产能过剩。上游原材料也是个不确定因素,特别是镍的供应最近出现了一些波动。
总的来说,吉利成立电池公司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垂直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吉利电池的自供率、新产线的设备采购情况,以及关键原材料的价格走势。这些指标都能帮助我们判断这件事最终会产生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