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浪潮中,空天经济成为多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近期,山东、上海、江苏、苏州、芜湖等省市密集出台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专项政策,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创新招商模式、加速场景落地,推动两大新质生产力典型赛道从“概念探索”迈向“实践深耕”。
赛迪智库商业航天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预计,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
“各地竞相发展空天经济,是对产业结构战略转型机遇的把握。”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丁宏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空天经济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依托核心技术突破所形成的“护城河”,地方发展相关产业需以市场真实需求为根本导向。
聚链成势抢占空天经济高地
发展空天经济,政策是先导,布局是关键。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精准政策锚定发展方向,以全链思维构建产业生态,推动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的跨越。
在商业航天领域,多地明确目标、压实举措,打造空天经济“增长极”。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力争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10月11日,“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成功发射,这枚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其研发企业东方空间的航天动力总部落地无锡市梁溪区。这个无锡老城区,凭借雄厚制造业基础,围绕“造火箭、造卫星、发卫星、用卫星”全产业链布局,预计2025年年底具备年产300台商用火箭发动机、30发商用火箭的能力,实现老城区向“空天重镇”的华丽转型。
“作为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有限,梁溪区顶层设计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选定商业航天赛道。无锡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正好可以作为商业航天发展的产业支撑和配套。”无锡市梁溪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发力商业航天的不仅仅有无锡。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上海、江苏等地也已出台相关规划,并确立相关发展目标。如《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
在低空经济领域,各地以立法破题、以目标引路,抢占低空发展“新高地”。2025年10月1日《苏州市低空经济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同时苏州市明确提出2026年建成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的目标;芜湖作为全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2024年低空经济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
在丁宏看来,以往要素驱动型产业竞争优势难以维续,各地迫切需要找到类似于空天经济这样的创新型经济,对未来的发展空间形成支撑。“当前相关技术的迭代升级正加速逼近‘临界点’,一旦错失这一战略机遇,我们很有可能在下一轮的产业与科技竞争中陷入被动。”
以投带引打响招商引资竞速赛
空天经济的生命力,在于从技术突破到市场应用的转化。当前,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正加速迈入商业化落地期,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陆续涌现。
商业化落地的“实招”不断亮相。今年国庆黄金周前夕,一架2吨级eVTOL(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从安徽怀宁县国家蓝莓产业园启航,装载约200公斤蓝莓汁及顺丰快递件,经过1小时、161公里的平稳飞行,成功抵达安徽合肥市百大周谷堆农产品物流园附近。
“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采用2吨级eVTOL实现城际间农副产品低空无人货运航线飞行。”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近期还完成了全球首次2吨级eVTOL海上风电平台飞行。
无独有偶,商业航天的商业化进程也在提速。9月24日,吉利星座第六个轨道面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发射。据悉,被外界称为中国民营“星链”的吉利星座,是由吉利旗下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空道宇”)自主设计、研发、建设及运营的全球低轨物联通信星座,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星座一期组网部署。
记者从吉利方面获悉,自2023年9月起,时空道宇自主研发的车载卫星通信技术正式实现规模化上车应用,首次搭载在极氪001 FR车型上,标志着卫星通信能力从航天级专用向民用市场规模化落地。
毕马威相关报告指出,商业航天技术正在以全域覆盖、实时感知、高精定位等多项核心能力,为智能汽车与低空经济贡献核心技术底座。
此外,招商引资的务实举措,正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面对这片万亿级蓝海赛道,各地创新采用“以投带引”模式,精准招引明星企业。9月19日,时空道宇全球总部项目落地暨战略合作签约活动在杭州市举行,据悉时空道宇此次获得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20亿元人民币投资,资金将专项用于全球总部项目建设及吉利星座全球业务发展;民营火箭明星企业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近25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贵阳工业发展基金在内的多家机构。
万亿产业、蓝海赛道,以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为代表的空天经济正日益受到各地高度重视。然而,面对当前火热的发展态势,业内亦不乏冷静思考之声。
“空天经济要真正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警惕并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的风险。”丁宏认为,地方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应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基础优势,“无中生有”的成功案例难以普遍复制。地方发展空天经济时需要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安全监管和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方能让“天空之城”的蓝图稳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