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点火!”
2025年10月11日,在山东省海阳市附近海域,伴随着震天轰鸣与划破天际的白色尾焰,“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3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这是继2024年年初实现历史性首飞之后,这枚备受瞩目的“国民”火箭再度出征。在海澜之家的持续助力与见证下,完成了从“成功首飞”到“成熟应用”的关键跨越,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规模化发射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重要力量。无独有偶,9月24日,吉利星座第六个轨道面,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以“一箭十二星”方式成功发射,这是两个月内连续第三次组网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所有卫星状态正常,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探索宇宙的征程,已经从国家主导单一模式,迈向了全社会多元力量协同奋进的全新阶段。在这条通往星辰大海的伟大航路上,既需要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的硬核突破,也离不开如海澜之家这般国民品牌的温暖助力与价值共鸣。”海澜之家方面表示。
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发射
本次执行任务的“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是民营火箭公司东方空间面向商业航天市场自主研制的大中型系列化运载火箭品牌,得到了海澜之家的大力支持。
记者了解到,“海澜之家号”自2024年1月首飞即惊艳世界,一举创下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显著提升了我国中低轨卫星多样化、规模化发射能力。此次发射任务,是对火箭方案可靠性、全流程协调性以及质量控制稳定性的进一步考核与验证。
据介绍,“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全箭高30米,芯级和助推器直径同为2.65米,起飞重量达405吨,起飞推力600吨,配备直径4.2米的整流罩。该火箭延续了“引力”系列卓越的性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高达6.5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2吨,具备200至400公斤级卫星“一箭十星”至“一轨十八星”以上的发射能力,率先满足我国规模化低轨星座组网发射需求。
此次火箭发射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这款集“可靠性高、运载能力大、载荷空间大、海陆通用、快速响应、性价比高”等优势于一身的火箭,为我国抢占太空经济制高点提供了关键的设施支撑,也为后续的快速批量生产与高频次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海澜之家也以多维度参与并助力中国航天梦想。海澜之家相关方表示,与东方空间首次合作时便发起“多一克温暖星愿计划”,将国民的美好心愿随火箭送入太空。此后,推出东方空间联名系列产品,将宇航科技元素融入时尚设计,让航天文化走进日常生活。
吉利星座是由时空道宇全栈自主设计研发、建设和运营的全球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据悉,2022—2025年,时空道宇通过连续6次成功发射,顺利完成吉利星座一期组网部署。
时空道宇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连同前序轨道面级部署的试验星在内,时空道宇在轨卫星增至64颗,所有卫星在轨可靠性100%,网络可靠性100%,已实现除南北极外全球地表任一地点实时通信覆盖,这标志着吉利星座将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
政策利好催生商业航天机遇
从吉利星座到“海澜之家号”,短短半个多月山东省完成多个商业航天发射任务。
10月1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明确,力争到2027年山东省将实现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产能目标,商业航天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全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新高地。
据介绍,瞄准巩固东方航天港的“海上发射优势”和全省的“液体火箭试验优势”,山东省将着力提升火箭制造能力和新型火箭研发能力,推动火箭航班化发射。对海上发射项目,按照不超过有关保费总额35%的比例,给予每个项目不超过300万元的保险补贴。突出“航天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卫星数据算力交易场景和卫星应用大模型产品,分别给予每个不超过500万元和100万元奖补。
“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将在烟台海阳发射。在山东商业航天产业中,海上发射的牵引带动作用突出。”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焉杰表示,截至目前,山东省已累计成功保障19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核心产业环节,山东省实现了从火箭到卫星再到配套的全链条布局。
事实上,商业航天正成为各省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今年4月,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提出,将系统优化布局商业航天产业,构建“火箭—卫星—终端—服务”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生态,将商业航天产业链打造成为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产业链,全面建设重复使用火箭创新高地、低成本商业卫星规模制造高地、重点行业应用服务高地。
“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上海市表示,要推动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规模放量,商业火箭总装制造能力每年100发、商业卫星智能制造能力每年1000颗、应用终端批量制造能力每年100万个。同时,推动箭、星、网、端配套体系完善,集聚火箭、卫星、星座、终端链主,带动培育300家左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打造商业火箭特色产业园、商业卫星及终端特色产业园,形成“箭星网端”联动发展格局。
海南省也表示,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着力培育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产业集群,建设航天重大科创基地,壮大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推动商业航天发射场核心能力提升,加快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卫星超级工厂建设,开工建设卫星部组件制造中心、火箭大部段制造中心等项目,积极引进商业航天企业布局总装总测能力,推动星、箭、场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