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9月18日电 题:以“链式突破”书写跃升答卷——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泽昊
走进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一座占地2200多亩的现代化汽车制造工厂映入眼帘。作为目前吉利汽车集团旗下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整车生产基地,这里平均一分钟就有一辆汽车下线。
从2017年破土动工,到首款新车上市,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仅用了4年,今年上半年,整车产值达185亿元,同比增长17.4%。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的快速发展,正是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跃升的生动缩影。
2024年,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19.8万辆,比2020年增长了19倍,年均增速112%;如今,全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1辆“陕西造”,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一连串亮眼的成绩单,标注着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近年来,在吉利、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带动下,陕西形成了以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汽车工业处处长杜军国说。
“十四五”以来,陕西创新实施“链长制”,将乘用车(新能源)与商用车(重卡)两条产业链同时列入省级重点产业链,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龙头车企成为“链主”,形成了“企业提报需求、链长统筹资源、专班精准服务”的闭环机制,有效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为内培外引聚集一批高质量产业链配套企业,陕西密集制定出台《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陕西省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瞄准新能源汽车赛道,快速高效地搭起了政策的“四梁八柱”。
“这样的政策连续性和支持力度是不多见的。从核心零部件到整车制造,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虹吸效应越来越强。”西安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联盟秘书长罗建安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吉利、比亚迪等车企在陕西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配套企业开始布局陕西。2023年,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瞅准时机在西安设立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空调及热泵系统、冷却模块等。
走进西安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热火朝天地在流水线上组装各种零部件,平均75秒就能组装完成一台汽车空调主机总成。
“从入驻西安吉利产业园到建成投产,我们仅用了4个月。去年公司销售额超出预期,达到5400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陈锌铨说,“今年,我们加强了与本地车企合作,扩充产品品类,全年目标产值1.9亿元。”
聚链成势,汽车产业集群效应愈加凸显。如今,小到螺丝钉、螺母,大到转向器支架、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陕西汽车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400亿元,省内综合配套率提升至57%。采埃孚、地通、拓普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在陕扩资建厂,全省汽车规上企业达到276户。
聚焦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浪潮,陕西从未放缓追赶超越的脚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陕西已完成“电池-电机-电控”全链条布局。
“西部丰富的锂矿资源,是生产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汉中钒矿可用于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宝钛集团研发的镁合金轻量化材料,能够有效降低整车能耗。”罗建安说,“充沛的能源优势加之不断壮大的供应链体系,陕西正加快构建安全可控的汽车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
龙头带动、政策拉动、资源撬动,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链式突破”书写跃升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