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出海,勾勒出陡峭的上升曲线。
2025年,中国创新药企的势头不减,他们通过海外授权、自建海外基地、NewCo等各种形式开辟中国之外的市场。这一过程中,一些短板和不足,也显露出来了。
过去十年间,中国制药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结构性问题突出。在近日举行的2025 Veeva中国研发及质量峰会上,一家知名药企的高层一针见血指出:一到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阶段,瞬间就能发现人才的短缺。
曲折中前行
“跨国药企首付款超过5000万美元的BD交易当中,有超过40%的交易是来自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而在四年前,其实这些数据不到5%。”Veeva研发与质量业务副总裁及中国业务负责人马霞苗在峰会上表示。
陡峭的增长曲线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定价权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在探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药企也走过弯路,付出过成长的代价。
2018年,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中国市场获批上市。这是一款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大约在同一时期,和黄医药开始准备在美国自建团队,为该药物的美国上市做准备。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投入大量资金后无功而返。
在资金压力之下,和黄医药最终选择与日本知名的药企武田制药独家合作,以推进呋喹替尼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开发、商业化和生产。这款药物最终于2023年年底在美国获批上市。
“这八年,我们感受出海真的是一场马拉松,非常艰难,光有好的药品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和黄医药信息技术副总裁唐飞说,出海过程中感受到两个非常重大的挑战,其一是全球运营的复杂性超乎想象,其二是商业路径的选择充满博弈。
和黄医药的案例表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初期,不一定事事亲力亲为,人力和财力都不允许他们走这条路。选择和成熟药企合作,利用他们的全球网络比自己的单打独斗更加有效。
抗体偶联药物(下称ADC)结合了大分子和小分子,它在中国创新药爆发的过程中颇具代表性。无论?在本土发展,还是出海,中国的ADC药物开发企业很早就在全球版图中占据了核心位置。百利天恒、科伦博泰等企业都与海外大药企签署了大额交易。
“一方面中国的化学优势一直都在,ADC中化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二个,ADC的创新很多是组合式的创新、工程式创新,这是中国文化、中国公司很重要的优势。”药明合联CEO李锦才对第一财经表示,而且中国公司在推管线、推临床的速度上、执行力上非常强,很快就在一些大家比较看重的靶点上拿出来临床数据,占据了全球的优势。“这的确是中国创新这么多年打下基础之后,厚积薄发的体现。”
跨国药企与中国创新药企的合作,最初集中于临床阶段的药物。这是因为跨国药企需要快速看到成果,以对现有管线形成补充。近几年,中国药企越来越多的早期管线也在出海,获得跨国公司的青睐。这反映了跨国公司、大的Biotech公司对中国创新药越来越认可。
“我觉得接下来几年在中国上市的ADC的药会越来越多。”李锦才建议:“中国公司出海还是需要牢牢抓住海外的公司,尤其是MNC(跨国公司)的需求和它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我觉得这方面中国企业的嗅觉是非常敏锐的,应该还是会持续地看到更多的ADC,也包括其他的赛道(的企业)不断地出海。”
人才短缺了
药明合联选择在新加坡建设其第一座海外工厂。
药明合联将于下周在新加坡举办高层研讨和技术交流会,并带领客户参观其新加坡基地。这座基地从破土动工到机械竣工只用了16个月的时间。
据李锦才透露,药明合联出海首选新加坡,是借鉴了药明生物、药明康德出海的经验教训,新加坡最好地平衡了执行力、管理、成本、政府支持等各方面因素。
“人才短缺,永远都是出海最大的挑战之一。”李锦才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有巨大的工程师红利,药明合联在考察不同地区的建厂环境时,把人才的可得性视为重要的因素。
新加坡和中国同一个时区,新加坡华人的比例也非常高。药明合联有很多员工也愿意去新加坡生活居住,尤其是业务刚开始的时候,药明合联已经派了不少国内的员工和干部到新加坡,再配合当地的招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厂房、队伍搭建起来。然后慢慢增加新加坡当地的招聘,达到比较平衡的状态。
李锦才表示,每一个海外的地方政府都会希望企业更多招聘当地员工,但是新加坡政府也非常务实,给企业足够长的时间达到他想要的状态。
“中国医药行业培养出非常多的优秀人才,但是每家企业还是觉得人才有点匮乏,因为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一家企业的高管在Veeva峰会上说,之前对人才的要求是在中国把产品带上市,这就意味着能力很强了。但是现在,药企面对海外研发和市场,人才的窘境暴露出来了。“一到出海,一到MRCT(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之后,瞬间发现有欠缺了。”
这家企业采取的策略是引进和培养结合。它需要有国际多中心研究或者海外归来的优秀人才一起布局、共创,同时也给很多年轻人机会,包括应届生,让他们跟着企业长期成长。“这些年轻人可能今年没有办法贡献什么,时间拉长、一起成长之后,就会是企业核心的竞争力。人才池的深浅决定了企业怎么走,能够走多快。”这位管理层说。
中国企业出海方兴未艾。在全球经贸格局的演变中,供应链的区域性变得日益重要。海外授权、NewCo、海外建厂等都是中国药企的可选项。李锦才透露,药明合联除了新加坡,也在积极评估其他区域建厂的可行性,包括欧洲、美国。新加坡肯定不是唯一的出海选择。
“今天中国的创新药已经迈入了出海2.0时代。中国药企的‘走出去’不再是简单地‘卖青苗’,而是要真正融入全球市场,与顶尖的跨国药企同台竞技。”马霞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