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成都报道
目前,电力行业正迎来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光伏与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柱,其融合发展已从“选择题”升级为“必答题”。
11月19日下午,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支持的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21世纪·新能新质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
在聚焦“‘十五五’迎来电力新周期,光储融合生态如何打造”的圆桌对话中,通威股份、阳光电源、天合光能、博达新能、海目星、西清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围绕行业趋势、场景应用、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转化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光储融合生态的构建路径提供了多元视角。
从规模扩张到精耕细作
“十五五”期间,光储行业告别过去依赖补贴的规模化增长阶段,步入市场化主导的高质量发展周期。多位嘉宾一致认为,行业竞争已从单纯的规模比拼转向技术、场景、服务的综合实力较量,而规则重构与安全保障成为贯穿发展的核心命题。
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通威新能源执行董事邱艾松从行业发展纵深出发,强调了市场化规则重构的紧迫性。“中国光储行业经过25年发展,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当前行业焦虑的核心是规则问题。”
邱艾松指出,电力市场化改革不仅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成本,更关乎行业健康发展。“基础产品交易市场之外,亟需加快电力衍生品市场建设,让行业主体能够有效管理价格风险,避免恶性竞争。”
阳光电源光储集团中国大区解决方案总监孙海波认为,“十五五”的核心关键词是“高质量”。“全球新能源装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但行业需求已从‘求快’转向‘又快又好’。”
孙海波指出,新型储能,特别是构网型储能,作为新能源消纳的“定海神针”,正从政策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独立运营。其中,高质量、高安全、高经济性成为核心要求。阳光电源依托“三电融合”设计理念和全栈自研技术体系,已在全球落地多个构网型储能项目,如最近在四川落地了国家电网首批“智慧配电网”工程,即国家电投四川甘孜色达40MW/80MWh项目,助力县城实现7天24小时100%光伏供电试运行,验证了构网型技术的电网支撑价值。
安全是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西清能源储能实验室主管李棉刚也强调,“十五五”期间储能需实现三大转变:从政策配储到独立市场主体、从“大型充电宝”到电网支撑工具、从单纯追求规模到重视全生命周期效益。
“安全是储能参与市场交易的核心信心支撑。”李棉刚表示,西清能源聚焦储能热失控前的主动监控,通过大数据、物理机理与大模型结合,实现安全风险的提前预警与故障诊断,目前系统已覆盖全国近30GWh储能电站,推动储能安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天合光能全球品牌与市场总监曹云端则聚焦“场景创新”,她认为“十五五”新能源发展将从量变转向质变,“政策明确要求新增新能源电力必须有场景支撑,这要求行业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曹云端指出,天合光能正通过TOPCon技术+跟踪支架+储能+AI的组合方案,提升全生命周期发电量及收益,同时布局钙钛矿等下一代技术,推动双面率、首年衰减等核心指标优化,以技术创新平滑发电曲线,适配多元化应用场景。
博达新能品牌与市场管理中心负责人庄英宏结合海外市场经验,提出“高质量订单”的发展思路。他表示,博达新能聚焦美国市场,重点布局高效组件与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产品升级与服务优化,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
作为设备制造端代表,海目星光伏产品负责人吴晋回顾了企业五年发展路径,强调技术创新与国产化的核心价值。海目星2021年进入光伏行业,率先将激光技术应用于TOPCon背面图形化与BC电池核心工序,今年核心激光器出货突破1000台。“十五五”期间,公司还将继续通过降本增效与技术协同,支撑组件轻质化、极致双面率等产品创新,拓展新兴应用场景。
多能融合催生多元需求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深化,光储融合的应用场景正从传统电站向多领域延伸,而场景多样化也推动了技术需求的持续升级,行业正从单一设备供给转向系统协同解决方案。
邱艾松指出,光储融合的核心是通过网型变流器技术,将光伏与储能整合为“光储发电机”,实现对传统同步发电机的功能替代。“无论场景如何变化,度电成本与安全始终是核心考量。”他强调,25年的长期投资属性决定了光储项目必须兼顾经济性与安全性,这需要技术创新与规则保障的双重支撑。
孙海波详细拆解了“十五五”期间的三大行业关注的热点应用场景:高耗能企业绿电替代、西北新能源外送通道优化、绿色算力中心配套。“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本质上要求行业突破单一设备思维,转向系统协同能力建设。”他表示。
曹云端从光伏技术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光伏需通过高综合发电量技术,破解发电曲线与用电曲线不匹配的核心矛盾。”她指出,双面率提升能增加早晚弱光时段发电量,智能跟踪系统可优化全时段发电效率,天合光能的组合方案已在沙戈荒等大型项目中得到验证,有效降低了度电成本。
庄英宏认为,“光储融合不仅是物理层面的设备组合,更是能源管理的数字化升级。”他表示,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光储资源,实现与电网的灵活互动,已成为行业热门方向。
吴晋从设备协同角度提出,光伏制造设备与储能电池设备存在天然的技术协同空间。
“海目星同时布局光伏与锂电设备业务,能够更好地理解光储融合的技术需求。”他以激光焊接技术为例,该技术在光伏组件接线盒制造与储能电池封装中均可应用,通过工艺优化实现了降本增效与可靠性提升,目前已在国内外多条产线批量应用。
李棉刚从运维视角强调,光储融合的核心是“一体化运营”。“电源侧运维成本高、电网侧需实时响应、用户侧安全要求高,这些场景都需要光伏与储能的协同运维。”他表示,通过智能化运维与无人化处理技术,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系统响应速度,而这需要大数据与物理机理的深度融合,打破光伏与储能的技术壁垒。
生态协同破解落地瓶颈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光储行业正加速从技术创新向产业价值转化,而打通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通道、构建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成为释放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关键。
邱艾松表示,通威股份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从鱼饲料加工到光伏产业,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密码。“当前光伏技术迭代速度加快,通威正脚踏实地推动TOPCon等成熟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同时布局下一代技术研发,确保技术领先性与产业化可行性的平衡。”
孙海波指出,先进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企业的存活与发展依赖技术创新,阳光电源通过高能量密度储能系统、大功率组串逆变器等一系列产品创新,为客户创造了实际价值。”
孙海波介绍,目前阳光电源申请专利已破1万件,在2025年公司推出了多项核心技术产品,包括12.5MWh的PowerTitan3.0 AC智储平台,其依托交直流一体设计。该产品的直流侧能量密度可以高达570kWh/m²,是行业最高,占地面积减少30%+,并搭载直流拉弧检测技术,确保设备安全;配置的465kW大功率组串逆变器,通过提升交直流电压降低投资成本,并且首创光伏构网,守护电网安全。他同时强调,目前技术创新正推动光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曹云端提出,新质生产力的转化需要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与场景拓展的“三位一体”。“天合光能28年来多次打破电池组件效率世界纪录35次,累计申请超7500件专利,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产业链协同是技术转化的关键,天合光能牵头成立的“700W+光伏开放创新生态联盟”,联合近100家上下游企业,推动了高效组件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同时,通过场景拓展,让技术创新找到用武之地,实现从“能做”到“有用”的转变。
庄英宏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高端、智能、绿色”。“博达新能在高效电池研发上持续投入,钙钛矿技术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将适时推向市场。”
庄英宏还提到,智能化与绿色化是产业升级的两大方向,通过AI技术赋能生产制造与电站运维,未来有望推广颗粒硅与异质结结合的低碳生产方案,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发展。
吴晋表示,设备企业的新质生产力体现在“技术创新与客户价值的统一”。“海目星的激光焊接技术不仅解决了光伏组件的工艺痛点,还为客户降低了耗材成本与能耗,这就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体现。”
吴晋指出,设备企业需要深入理解客户需求,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产业化的解决方案,同时通过自主创新降低供应链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
李棉刚分享了西清能源的技术转化经验,“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前沿技术在实验室表现优异,但产业化难度大,核心问题在于实验数据与实际应用场景的差异。”他表示,西清能源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中试,筛选出适配实际场景的技术方案,其气体传感器等产品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同时,通过数据安全与模型训练的平衡,在保障电站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大模型提升算法精度,实现了技术迭代与数据安全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