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22 19:20:36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江苏

在交易频率限制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更加明显。美国SEC对量化交易下单频率有明确限制:每秒下单不得超过15笔,仅为中国的5% 。同时,美国对撤单行为有严格管控,若单日撤单率超过订单总量的15%,可能触发监管审查或额外税费 。相比之下,中国量化交易允许每秒最高299笔下单 ,虽然2025年7月实施的新规对高频交易进行了规范,但整体上仍给予了量化机构更大的操作空间。——如果你到现在都没看懂中美交易制度和监管的不同,那就会清醒地认识到国内量化对A股散户是非常不友好的!目前国内监管机构还在大量发行,放任量化交易高频交易,追求高成交量,为印花税暴涨摇旗呐喊,最终的结局就是散户被动退出或加入量化策略,机构量化大模型博弈内卷互砍最终一地鸡毛!

发表于 2025-11-22 18:40:06 发布于 江苏

1.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1.1 2025年量化基金收益对比概览

2025年,全球量化基金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分化格局,中国量化基金以压倒性优势大幅跑赢海外同类产品,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思考。根据最新数据,国内量化基金在2025年前10个月展现出惊人的盈利能力,而海外量化基金则普遍遭遇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国内量化基金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量化多头策略私募,截至2025年10月底,平均收益率达到36.76%,正收益占比高达96.52% 。这一成绩不仅远超市场预期,更是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公募主动量化基金同样表现优异,2025年平均收益达到11.21%,95.86%的产品实现正收益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外资在华发行的量化基金,如Two Sigma旗下一只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基金,前9个月收益率高达52.5%,超额收益达23个百分点 。

与国内市场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量化基金在2025年普遍遭遇滑铁卢。根据高盛交易员数据,美国量化基金从6月初起下跌5%,7月单月损失更是达到3.6%,创下近5年来最差月度表现 。即使是表现相对突出的Man Numeric,上半年收益也仅为18.7% ,远低于国内同行。更为严重的是,部分知名海外量化基金出现巨额亏损,如曼氏集团部分基金2025年累计下跌9.4%,Transtrend多元化趋势基金亏损高达18.7% 。

1.2 收益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2025年国内外量化基金的收益差异达到了历史罕见的程度。从绝对收益来看,国内量化多头私募的**36.76%平均收益率是美国量化基金同期表现的数倍之多。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收益率的高低上,更体现在收益分布的质量上。国内量化基金96.52%**的正收益占比,意味着几乎所有产品都在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而海外量化基金的表现则参差不齐,亏损产品占据相当比例。

从风险调整后收益来看,差异同样显著。以国内三只代表性量化基金为例,中加专精特新的夏普比率达到2.73,卡玛比率高达4.94;国金量化多因子的卡玛比率更是达到5.79,夏普比率为2.64;即使是相对稳健的招商量化精选,夏普比率也达到1.94 。这些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均显著优于海外同类产品,体现了国内量化基金在风险控制和收益获取方面的双重优势。

1.3 研究目的与分析框架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2025年国内外量化基金收益巨大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探讨这种差异的可持续性,并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将从市场结构、策略适用性、监管环境、成本费用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构建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核心问题:第一,A股市场的独特结构如何为量化策略创造了超额收益机会;第二,国内外量化基金在策略选择和执行上存在哪些关键差异;第三,监管环境的不同如何影响了量化基金的表现;第四,成本费用结构的差异对最终收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五,这种收益差异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未来趋势如何演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报告希望能够为投资者理解当前量化基金市场格局提供全面视角,并为未来的投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 2025年国内外量化基金收益表现深度对比

2.1 国内量化基金2025年收益全景分析

2025年,国内量化基金市场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各类量化产品均取得了优异的业绩表现。从私募量化基金来看,根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10月底,量化多头策略私募的平均收益率达到36.76%,这一成绩不仅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更是在全球量化基金市场中独树一帜 。更为重要的是,**96.52%**的量化私募产品实现了正收益,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从量化投资中获得了回报,这种高比例的正收益在量化投资历史上极为罕见。

在具体产品表现方面,2025年涌现出了一批明星产品。根据最新数据,排名第一的产品龙吟年内收益达到135.99%,超额收益高达95.93%;紧随其后的久鸣仟量1号年内收益为116.53%,超额收益为79.68% 。在十强榜单中,有三家百亿私募的产品入围,显示出头部机构在量化投资领域的强大实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榜首被一家中型私募——量创投资摘得,旗下产品量创量化北证选股1号A类份额以**101.88%的收益和71.18%**的超额收益位列榜首,体现了中小规模量化机构在特定策略上的独特优势。

公募量化基金同样表现出色。根据同花顺iFinD的数据,2025年公募主动量化基金平均收益达到11.21%,95.86%的产品实现正收益 。这一成绩在公募基金整体表现平淡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从细分策略来看,不同类型的指数增强基金表现各异:公募沪深300指增平均超额收益为-1.23%,实现正超额收益的基金占比仅为24.59%;而公募中证1000指增平均超额收益达到6.75%,实现正超额收益的基金占比高达89.13% 。这一差异反映出在2025年的市场环境下,小盘股策略明显优于大盘股策略。

外资在华量化基金的表现同样亮眼,成为2025年量化市场的一大亮点。Two Sigma旗下一只"侧重于中证500指数"的指数增强策略基金,在2025年前9个月收益率达到52.5%,比基准指数高出23个百分点 。这只基金自2023年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20.8%。如此优异的表现不仅证明了海外顶级量化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适应能力,也进一步凸显了A股市场为量化策略提供的丰富机会。

2.2 海外量化基金2025年困境剖析

与国内量化基金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海外量化基金普遍遭遇了严重的业绩困境。美国市场的情况最为严峻,根据高盛交易员数据,美国量化基金从2025年6月初起开始下跌,累计跌幅达到5%,7月单月损失更是高达3.6%,创下了近5年来最差的月度表现 。高盛Delta-One业务负责人Rich Privorotsky警告称,当前市场状况让他想起2007年8月的量化危机,并对量化策略的快速平仓风险表示担忧。

具体到各大量化巨头的表现,差异同样显著。Man Numeric作为Man Group专注股票量化策略的核心团队,2025年上半年收益为18.7%,虽然在海外同行中表现相对突出,但仍远低于国内量化基金的平均水平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知名海外量化基金出现了巨额亏损。曼氏集团(Man Group)作为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公司,其旗舰AHL Alpha基金截至2025年6月下跌了7.8%,专注于干散货运输等非传统市场的AHL Evolution基金损失更是超过10% 。

Transtrend的表现更为糟糕,其多元化趋势基金2025年亏损高达18.7% 。这家曾经的量化明星基金公司在2025年遭遇了滑铁卢,反映出趋势跟踪策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失效。其他知名量化基金的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如Citadel的旗舰基金Wellington在2025年的回报率仅为个位数,远低于其历史平均水平。

从整体市场来看,2025年上半年对冲基金行业平均回报率仅为5.1%,低于60/40投资组合的9% 。根据研究公司PivotalPath的数据,管理着超过3000亿美元资产的趋势跟踪对冲基金,在2025年上半年平均亏损了9.6%,与整个对冲基金行业4%的平均回报率以及标普500指数6.2%的总回报形成鲜明对比 。

欧洲市场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根据Opalesque的报告,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虽然表现最佳,实现了**6.5%**的收益,但这主要得益于宏观策略的贡献,量化策略的表现依然疲软 。3. 造成收益差异的结构性因素分析

 3.1 市场微观结构差异

 A股市场与海外成熟市场在微观结构上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些差异为量化策略创造了不同的机会和挑战。

 首先是交易制度的差异。A股市场实行T+1交易制度,即当天买入的股票需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而美股市场实行T+0交易制度,投资者可以在同一个交易日内进行多次买入和卖出操作 。表面上看,T+0制度似乎更有利于量化交易的执行,但实际上,T+1制度反而为量化策略创造了独特的机会。在T+1制度下,量化机构通过智能拆单算法构建跨日流动性分级预测模型,分离小盘股和大盘股衰减系数,结合实时融资余额变化动态调整拆单粒度,冲击成本较传统算法降低32% 。这种精细化的交易执行能力,使得量化机构在交易成本控制上远超散户。

 其次是涨跌幅限制制度。A股市场设有严格的涨跌幅限制,普通股票为±10%,ST股票为±5%,科创板和创业板为±20%,北交所为±30% 。而美股等成熟市场通常没有涨跌幅限制,仅在极端波动时有冷静期机制 。涨跌幅限制制度对量化策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限制了极端行情下的收益空间;另一方面,它也为量化策略创造了独特的套利机会,特别是在涨跌停板附近的流动性管理和价格发现方面。

 第三是市场流动性分布的差异。A股市场的流动性分布极不均匀,热门股票的日成交额可以达到数百亿元,而冷门股票的成交额可能只有几百万元。这种流动性的巨大差异为量化策略创造了丰富的套利机会。量化机构可以通过精确的流动性预测模型,在流动性充裕的股票上进行高频交易,而在流动性较差的股票上采用更保守的策略。相比之下,美股市场的流动性分布相对均匀,前50大市值公司的日均成交量占到总成交额的60% ,这种集中度虽然高,但也限制了量化策略的发挥空间。

3.2 投资者结构差异

投资者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国内外量化基金收益差异的核心因素之一。A股市场以散户为主导的特征,为量化策略提供了丰富的超额收益来源。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6月,A股投资者总数突破2.4亿,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99.76%,约2.39亿户 。从持股市值来看,散户直接持股市值占比约为31%,若计入通过基金间接持有的市值,实际影响力可达38%-40%。更为重要的是,散户贡献了A股约60%-70%的交易额,交易频率是机构的3-5倍,年均换手率超过500%。

这种以散户为主导的市场结构具有以下特征,为量化策略创造了独特优势:

1. 非理性交易行为频发:散户投资者更容易受到情绪影响,出现追涨杀跌、处置效应(过早卖出盈利股票)等非理性行为。这些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为量化策略中的反转因子、动量因子等提供了丰富的获利机会。

2. 信息不对称严重:散户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远不及机构投资者,这为量化策略中的信息挖掘和事件驱动策略创造了机会。

3. 羊群效应明显:散户投资者更容易跟风操作,形成明显的羊群效应。量化策略可以通过识别和利用这种效应,在趋势形成初期介入,在趋势结束前退出。

相比之下,美国股市是典型的机构主导市场。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的数据,美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约为80%-90%,个人投资者仅占10%-20% 。在交易量方面,虽然近年来散户交易占比有所上升,一度达到36%,超越机构投资者的32% ,但机构投资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更加理性,投资决策基于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使得量化策略更难从他们身上获取超额收益。

A股散户的高换手率特征尤为值得关注。散户年均换手率超过500%,而机构投资者的年均换手率仅约150%。这种巨大的换手率差异意味着散户每年要为市场贡献大量的流动性,同时也承担了巨额的交易成本。量化机构可以通过提供流动性的方式,从散户的频繁交易中获取收益。

3.3 交易制度与监管环境对比

监管环境的差异是影响国内外量化基金表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监管政策直接影响了量化策略的执行空间和风险控制能力。在杠杆限制方面,中国的监管政策相对严格但也更加灵活。根据中国证监会2025年7月公布的《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合法杠杆比例上限为5倍,但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量化私募的杠杆控制在1-2倍 。更为重要的是,监管层对不同类型的量化产品采取了差异化的杠杆限制。例如,对于DMA(Direct Market Access)产品,要求到2025年2月将杠杆从1:4降至1:1 。这种渐进式的调整给了量化机构充分的适应时间,同时也保证了市场的稳定。

 美国的杠杆监管则相对宽松但更加复杂。根据SEC的规定,美国对冲基金的杠杆限制基于风险价值(VaR)计算,上限为200%,或基于绝对VaR测试的基金净资产的20% 。表面上看,美国的杠杆上限更高,但实际上,由于美国市场的复杂性和衍生品的广泛使用,实际杠杆水平往往难以准确计算和控制。

 在交易频率限制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更加明显。美国SEC对量化交易下单频率有明确限制:每秒下单不得超过15笔,仅为中国的5% 。同时,美国对撤单行为有严格管控,若单日撤单率超过订单总量的15%,可能触发监管审查或额外税费 。相比之下,中国量化交易允许每秒最高299笔下单 ,虽然2025年7月实施的新规对高频交易进行了规范,但整体上仍给予了量化机构更大的操作空间。

 在做空机制方面,两国的差异同样显著。A股市场的融券机制相对受限,2023年科创板股票融券费率中位数达到12.5%,显著高于美股做空利率(通常为LIBOR+3%) 。同时,A股还实施了融券T+1制度,限制了日内回转交易。这些限制虽然降低了量化策略的灵活性,但也减少了极端行情下的系统性风险。美股市场的做空机制则更加完善,不仅融券成本较低,而且允许裸卖空等更复杂的操作,但这也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和系统性风险。

 程序化交易监管方面,中国采取了"先备案、后交易"的制度。2025年7月7日,沪深北交易所正式实施《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要求量化机构对程序化交易进行备案,并对异常交易行为进行重点监控 。新规明确对四类异常交易行为进行从严监管: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和短时间大额成交。这种事前监管模式虽然增加了合规成本,但也为量化机构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边界,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

 美国的监管则更加注重事后监管和处罚。美国通过《多德-弗兰克法案》将量化等自动化交易中涉及的扰乱市场行为定义为非法,对幌骗(spoofing)、逼仓(squeeze)等行为的处罚极为严厉,交易者可能面临高额罚款、行业禁入甚至刑事处罚 。这种严厉的处罚机制虽然威慑力强,但也增加了量化机构的合规风险。

3.4 市场流动性与波动率特征

市场的流动性和波动率特征是影响量化策略收益的关键因素,A股市场在这两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从流动性角度来看,A股市场呈现出"总量充裕、结构分化"的特征。一方面,A股市场的总体流动性极为充裕,日均成交额经常突破万亿元大关。另一方面,流动性在不同股票之间的分布极不均匀,热门股票和冷门股票的成交额可能相差数百倍甚至上千倍。这种流动性结构为量化策略创造了丰富的机会:在流动性充裕的股票上,量化策略可以进行高频交易,通过微小的价格差异获利;在流动性较差的股票上,量化策略可以通过提供流动性获得溢价。

 从波动率角度来看,A股市场的波动率明显高于成熟市场。根据统计,A股历史上波动率较高,但近年来在包括量化机构在内的多类成熟投资者共同作用下,波动率逐步下降,2023年上半年年化波动率为**13%**左右,已与欧美市场相当 。然而,2025年市场波动率有所回升,这为量化策略提供了更多的套利空间。特别是在结构性行情下,不同板块、不同个股之间的波动率差异为量化策略创造了丰富的机会。

 A股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存在明显的结构性行情。2025年的市场呈现出典型的结构性牛市特征,科技成长板块成为绝对主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AI应用、风电设备等板块表现突出 。这种结构性行情特别适合量化策略发挥优势,因为量化策略可以通过多因子模型和行业轮动模型,及时捕捉市场热点,同时通过分散化投资控制风险。

 相比之下,美股市场的流动性分布更加均匀,波动率相对较低且稳定。美股市场的高流动性和低波动率特征虽然降低了交易成本,但也减少了量化策略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特别是在机构主导的市场中,价格发现机制更加有效,量化策略更难找到定价错误。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