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11月21日(记者张磊、王松涛、范超)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的广袤大地,陕西榆林因其地下蕴藏的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曾以“黑金”为马,疾驰在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上。从2018年的3818亿元到2024年的7548.68亿元,六年时间,榆林实现GDP近乎翻倍,稳稳占据中西部非省会城市榜首,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标杆。
如今,站在能源革命的时代关口,榆林正在以多元发展破局资源依赖,不断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通过延链补链推动煤化工向高端化学品、新材料延伸,同步培育氢能、装备制造、特色农业等新赛道,形成多产业协同发力格局。“十五五”将加快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全力打造万亿级能化产业集群。
“四梁八柱”撑起现代煤化工新体系
深藏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每当夜幕,这里的煤化工产业集群便化身为一座科技感十足的“钢铁之城”。百米高塔如银色巨擎刺破夜空,缠绕的灯带勾勒出凌厉线条,纵横交错的管廊缀满冷光指示灯,宛如穿梭于钢铁森林的未来轨道。很难想象,“黑色煤炭”就是从这里化身聚烯烃颗粒、高端化学品与绿色燃料,实现“产业白金”的华丽蜕变。

图为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工厂夜景。(刘家硕摄)
40年前,新华社一篇《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的文章拉开了榆林能源大开发的序幕。几十年来,这座从沙漠里建起来的城市“点煤成金”,逐渐成长为国家重要能源供应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坚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方向,构建起4个千亿级、8个百亿级和一批精细化工项目为支撑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一幅“煤头化尾、化黑为白”的产业升级画卷在陕北大地徐徐展开。
记者来到位于榆林神木的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榆林化工),塔罐林立、管廊纵横。在中心控制室的大屏幕前,能一目了然看到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国能榆林化工展厅,还看到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品,它们都是由聚乙醇酸做成的。“聚乙醇酸不但可以制成用于高难度油气开采的材料,也可以做成勺子、吸管、塑料袋等日常生活用品。”企业规划发展部部长李家宝介绍说,将煤炭转化成聚乙醇酸的这项技术,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而且使聚乙醇酸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近日,国能榆林化工价值798亿元的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2套装置工艺包中标,这项千亿级项目在核心技术落地、工程推进上取得关键突破。这意味着项目从规划进入实操阶段,将为榆林乃至全国同类煤炭综合利用项目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为榆林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煤化工体系注入动力。
原榆林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守洋说:“榆林始终以现代煤化工‘三化’发展为方向,聚焦高端化延链补链、多元化扩面提质、低碳化转型突破,依托‘4+8+N’项目体系筑牢产业根基,通过精准服务与创新赋能,推动产业从原料向材料、从大宗品向终端品、从低端向高端跨越。”
从“煤”到“氢”跑出资源型城市升级加速度
在能源革命向纵深推进、“双碳”战略深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榆林以氢能为突破口,撬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深层变革。这座依托煤炭崛起的工业重镇,在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上多点发力,全力打造“西部氢能之都”,书写着从“煤都”到“氢城”的转型新篇。
榆林市委书记张胜利说:“近年来,以煤为基的能源化工和以氢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为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榆林将坚定不移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依托大院大所和高校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技之光点亮能源革命新征程。”
近年来,氢能领域技术创新加速迭代,而榆林发展氢能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应用场景。作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国能榆林化工、中煤煤制烯烃等一批龙头项目每年用氢量达450万吨左右,形成了稳定且庞大的工业用氢市场,为氢能产业落地提供了天然应用场景。
榆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氢能产业链链长王国忠说,氢能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发展方向和路径日趋清晰,政策标准供给短板逐步补齐,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装备制造多路并进。
同时,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为绿氢制备提供了充足的清洁能源支撑,而“连接京津冀、贯通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更让其成为我国“西氢东送”战略中的关键节点。这种“资源禀赋+产业需求+区位交通”的三重叠加优势,让榆林在氢能赛道上起步即领先。
项目是产业的载体,创新是发展的内核。榆林以示范项目为抓手,推动氢能产业从概念走向实践。陕西氢能零碳产业园氢能示范项目获国家发改委4100万元新基金贷款支持。榆林依托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重点攻关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等关键技术,华秦新能源产业园氢纯化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氢能试点项目清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图为陕西华秦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电解槽。(张磊摄)
陕西华秦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2010年成立以来,公司深耕水电解制氢装备研发制造,以自主创新筑牢技术壁垒,手握33项知识产权。
公司副总经理杨耀军介绍说,公司以“制储用全链条+装备制造+示范应用”的闭环模式,落地建设陕西省首个氢能全产业链示范工程——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投资5亿元建成制氢基地、装备制造中心及16000立方米储氢系统,年产高纯氢气4万吨,配套的氢气充装站每小时可充装5000立方米高纯氢气,更建成陕西首座1000公斤固定式加氢站,支撑氢能重卡示范运营。
据悉,榆林以多能融合促进低碳化发展,将绿电、绿氢、绿氧与现代煤化工耦合,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了42.3%,建立了用能的预算管理体系,能耗强度较“十四五”初下降13.5%,获批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减废增绿书写固废治理“双碳”答卷
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每年煤及煤化工产业固废产生量巨大,2023年已超6800万吨,占全省总量约40%,其中煤矸石占比过半,固废处置曾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课题。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王云康介绍说,榆林坚决践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理念,高位推进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建设,并将固废综合利用纳入全市“五大攻坚战”,先后确定35个固废示范项目和7个协同矿山治理试点工程,紧紧围绕建工建材、矿井充填、生态修复、高值利用四大方向,大力推进工业固废由“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增值”,努力让固废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第二资源”。
项目驱动让固废资源焕发新生。在建工建材领域,陕西汇荣禾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皮带栈桥实现煤矸石“点对点”清洁处置,年处理固废300万吨,生产5亿块环保建材;在矿井充填领域,陕煤小保当、曹家滩等煤矿建成智能化浆体充填系统,年消纳煤矸石超200万吨,实现固废“不出厂”的同时遏制地表沉降;在生态修复领域,神木朱概塔、府谷能东等30个矿坑回填项目有序推进,11个项目加快建设,累计消纳固废超1300万吨,让矿区生态重焕生机。

图为朱概塔煤矿露天矿坑煤矸石回填治理项目现场。(张磊摄)
昔日烟尘散尽的露天矿坑,如今化作煤矸石的“生态归巢”。在位于神木市孙家岔镇的朱概塔煤矿露天矿坑煤矸石回填治理项目,记者看到重载汽车将周边矿区的煤矸石源源不断转运至坑底,振动压路机来回碾压,每一遍都让回填体更趋坚实,压实度精准达标。回填区的表层已覆盖厚厚的土,人工种植的植被已郁郁葱葱。
据该项目负责人兰宁介绍,治理内容是利用朱概塔煤矿及周边20余家煤矿产生的煤矸石作为矿坑的充填材料,通过平整碾压夯实、表层覆土、植被重建等方式进行修复治理。有效消纳周边煤矿煤矸石,又可为神木市后续矿坑回填治理项目提供相应的技术成果。
如今的榆林,固废治理成效显著。曾经堆积如山的煤矸石、气化渣、镁渣,如今或化身环保建材、或填充井下采空区、或修复矿山生态、或升级为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未来,榆林将持续深化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扩大高值化利用规模,加快构建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让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能源产业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