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新材刚发了一则公告,引起了不少关注:公司使用1亿元闲置募集资金买了银行存款类产品,其中3000万存入招商银行咸阳分行的定期存款,7000万投入中信银行咸阳分行的大额存单,期限均为3个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00%和1.10%。这并非孤立操作——截至目前,科隆新材尚未到期的闲置募资现金管理余额已达1.6亿元,占公司2024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18.17%,触发了北交所的信息披露标准,因此进行了本次进展披露。
这笔操作其实早有预案。今年1月14日,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就审议通过了相关议案,允许在不超过1.8亿元额度内,对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产品限于安全性高、流动性好、保本型的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等,单笔期限不超过12个月。保荐机构国新证券也出具了无异议意见。从已披露的信息看,公司执行得相当谨慎:合作方均为大型商业银行的地方分行,投资方向明确为保本固定收益类产品,且不涉及关联交易。此前到期的几笔理财,包括招商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和中信银行的定期存款,均已如期收回本金与收益,未出现风险事件。
看到这里,我倒是对科隆新材的做法有了些看法。说实话,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不少企业为了追求更高收益,热衷于各种“花式理财”,甚至拿募投资金去投非标、买基金,结果踩雷不断。而科隆新材选择把钱存在银行,虽然收益率不高——最高的也就1.3%,但胜在稳妥。尤其是考虑到其募资项目可能还在推进中,保留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显然是更理性的选择。毕竟,募集资金不是自有资金,首要任务是保障项目落地,而不是为股东博取额外收益。
而且从数据上看,公司目前累计使用的1.6亿元额度仍在授权范围内(1.8亿),说明管理层在节奏把控上也有分寸。虽然股价今天微跌1.68%,最新报27.45元,成交额1755万元,市场反应不算热烈,但我认为这种稳健的操作反而体现了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尚不明朗、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宁可少赚一点,也不冒不必要的风险——这种风格,或许不够“刺激”,但长期来看,值得尊重。
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这只是现金管理的阶段性安排。真正考验公司的,还是后续募投项目的落地效率和盈利能力。如果资金长期滞留于低收益存款,也可能引发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质疑。不过至少目前来看,科隆新材走的是一条稳字当头的路,我不觉得这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