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波生物于2025年11月19日举行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这场持续两小时的线上交流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参与。会上,公司管理层就产品研发布局、财务表现、市场策略及定增进展等核心问题作出回应,信息量不小。尤其在面对净利润连续下滑、销售费用高企、研发管线调整等敏感话题时,管理层并未回避,而是给出了相对清晰的解释。
杨霞作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多次强调“原始创新”和“长期主义”是公司发展的底层逻辑。她透露,注射用重组17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已完成临床研究,正准备提交注册申报;而此前备受关注的I型胶原蛋白相关项目因临床效果不及III型,已主动调整资源聚焦后者。这一战略收缩并非停滞,而是基于数据做出的技术路线优化。此外,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等适应症的III型产品已在招募志愿者,表明核心管线仍在推进。海外市场拓展也处于稳步推进中,但尚未公布具体上市时间表。
财务方面,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回落引发关注。财务总监薛芳琴解释称,主要源于品牌推广投入加大、股权激励摊销及研发支出增加。尽管销售费用同比增长8.3%,但她表示公司将转向精准营销与渠道精细化管理,未来有望控制费用增速并提升盈利能力。对于现金流与利润背离的现象,公司承认应收账款和存货有所上升,但归因于业务扩张带来的正常备货与回款周期,并承诺将加强账款管理和库存周转。
我注意到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投资者反复提及股份回购、股价低迷、竞争加剧等问题,甚至建议扩大营销合作机构数量以抢占窗口期。这反映出市场对锦波生物当前“高投入、低回报”模式的焦虑。我的看法是,这家公司仍处于战略性投入阶段——它手握唯一获批的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三类械证,技术壁垒真实存在,累计超300万支的临床注射数据更是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复制的优势。然而,随着巨子生物等玩家陆续获批类似产品,独占期正在缩短。
因此,我对锦波生物的看法是:它的基本面没有恶化,但在从“技术领先”向“商业兑现”的转换过程中,需要更高效的运营能力与更强的市场响应速度。当前的投入不可谓不大胆,但投资者要的不只是故事,而是可见的转化路径。若能在接下来几个季度看到费用增速趋稳、新管线放量提速,那么现在的估值回调或许正是长期布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