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近真是“越被黑,越卖爆”!这不,就在各大媒体热议小米汽车被舆论围攻的同时,雷军却悄悄迎来了高光时刻:2025年才刚过不到一年,小米汽车的年度交付目标35万台就要完成了,预计本周就能达成。更惊人的是,根据最新发布的三季报,小米汽车业务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赚了7个亿!作为新势力中的“后来者”,小米不仅跑赢了预期,还跑赢了行业节奏。但热闹背后,挑战也在逼近。
汽车业务强势盈利,交付节奏全面提速
小米汽车今年的表现堪称“现象级”。从财报来看,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达290亿元,其中汽车销售收入283亿元,同比增长197.9%。最值得关注的是,该业务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收益转正,盈利7亿元,成为最快实现盈利的新势力品牌,比小鹏、蔚来都更快。这背后是交付能力的爆发式增长——第三季度交付新车10.88万辆,创下单季新高;前三季度累计交付超26万台,而10月单月就卖出4.86万辆。按此节奏,全年35万台的目标将在本周提前完成,甚至全年有望突破40万台。产能方面,北京工厂通过双班制实现了接近200%的利用率,支撑了如此迅猛的增长。
舆论风波不断,雷军亲自下场回应安全争议
尽管销量和利润双双起飞,小米汽车面临的舆论压力却不小。近期,雷军多次在微博发声,强调“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并反驳网上“断章取义、歪曲抹黑”的言论。起因是今年3月和10月发生的多起事故引发关注,加上雷军早前一句“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被广泛传播,导致外界质疑小米更重设计而非安全。对此,雷军晒出车身强度、电池安全、碰撞测试等多项数据自证,并反问:“好看和安全矛盾吗?”这场风波反映出,在电动车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公众对新兴品牌的容错率正在降低,任何细节都可能被放大成信任危机。
未来挑战加剧,毛利率或面临下滑压力
虽然当前势头强劲,但小米管理层对未来保持清醒。卢伟冰在财报会上明确表示,2026年将非常有挑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购置税补贴减半,二是市场竞争将进入“激烈期”,行业需要经历整合才能收敛。他预测,明年小米汽车的毛利率可能会较今年有所下降,难以维持目前25.5%的高水平。此外,手机业务也面临存储芯片涨价的冲击,卢伟冰坦言成本上涨“一部分还是要通过涨价来消化”,但不能全靠涨价,需优化产品结构。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反应也偏谨慎——尽管财报亮眼,净利润创历史新高,但股价却在发布当日下跌,三季度公募基金也大幅减持小米股份,显示出部分投资者选择“落袋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