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尔刚刚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将原本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剩余募集资金,全部转入“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这一变更意味着公司对募投项目的资金分配进行了重大调整,背后是研发模式转型和资金效率优化的双重考量。
根据公告,格利尔2022年北交所上市时共募集资金净额约1.02亿元,原计划分别投入智能制造基地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截至2025年11月17日,智能制造项目已投入超6500万元,进度达102.73%,而研发中心项目仅完成30.51%,剩余资金高达1461.6万元(含利息及理财收益)。此次变更后,这部分资金将全部划转至智能制造项目,用于缓解其后续建设中的自有资金压力。
公司解释称,研发中心项目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研发模式已从传统的“重资产、集中式”转向基于云计算和远程协作的“轻资产运营”,对物理空间和硬件设备的需求显著下降。与此同时,智能制造基地仍在持续推进,但因前期募集资金用尽,后续投入依赖自有资金,造成现金流负担。因此,这次调整本质上是一次资源再配置——把闲置的资金用到更需要的地方。
研发“瘦身”,制造“增肥”
说实话,看到这个调整,我并不意外。近年来不少科技制造企业都在经历类似的转型:研发越来越依赖软件工具和协同平台,反而不再需要大规模购置实验设备或扩建实验室。格利尔此举,其实是顺应了行业趋势。把钱从一个使用效率低的项目转移到另一个正在产生实际产出的项目上,是对股东负责的表现。
更关键的是,这次变更没有新增投资总额,也没有改变项目建设方向,只是优化了资金来源结构。这意味着项目本身是可持续的,只是融资节奏与执行节奏出现了错配。现在通过内部调剂解决,既避免了资金闲置,又减轻了公司的财务压力,逻辑上站得住脚。
不过我也注意到,研发中心项目的投入缩水近七成,虽然有合理解释,但仍需警惕未来是否会影响长期技术储备。毕竟,智能制造的竞争力最终还是要靠技术创新来支撑。如果后续研发投入持续不足,短期效率提升可能换来的是长期动能减弱。
整体来看,格利尔这次募投变更属于务实之举。市场反应也相对平稳——当日股价微跌2.18%,成交额4000万元左右,未出现大幅波动,说明投资者对此举接受度较高。作为一家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能及时根据实际经营情况灵活调整资金用途,体现了一定的治理能力。只要后续信息披露保持透明,确保资金真正落地见效,这样的调整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