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的应用为玩具产品注入灵魂,显著提升玩具产品交互体验,已成为行业竞争的新赛道。
在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明确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发布促进消费品供需适配性的实施方案,引导玩具企业应用AI技术创造更多新需求。
AI玩具产业发展呈现三方面显著特征
何亚琼说,当前,在技术革命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玩具产业正迈向智能化发展的全新阶段。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玩具产业深度融合,加速重塑产品形态与价值链结构,AI玩具正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产业发展呈现三方面显著特征。
首先是产品融合性更强。玩具已发展成为AI技术集成应用、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语言大模型、视觉大模型等让玩具产品能“听得懂”“看得到”“能思考”,它会动脑筋、会同你交流互动。同时AI技术融合国潮文化IP,玩具产品科技感、文化性十足,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其次是功能角色重新定义。以前的玩具主要是儿童玩耍的玩伴,以娱乐为主。随着AI技术在玩具产品中的融合应用,玩具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从单一的娱乐功能进化为融合教育启蒙、情感陪护、创造力激发等属性于一体的“智慧伙伴”,从“一成不变”到“越来越懂你”。
第三是用户群体全覆盖。AI玩具打破了传统玩具产品的年龄限制,实现了“老、中、青、幼”全覆盖,极大满足了各年龄层群体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如一款AI记忆助手玩具,既能通过语音提醒老年人按时用药、预约就医,还能播放老歌、讲述历史故事,帮助缓解记忆衰退,广受老年人欢迎。许多AI玩具可以连接Wi-Fi或蓝牙,实现上网、下载最新内容等功能。
市场数据直观反映出产业升级的强劲动能。“2024年我国AI玩具市场规模约246亿元,预计2025年全年将增至290亿元。”何亚琼说。
全产业链布局激活创新动能
AI玩具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迅速激活产业链上下游活力,上市公司与科技企业纷纷加速卡位,形成“玩具企业转型+科技企业跨界”的多元竞争格局,核心围绕技术融合、IP赋能、全球拓展三大方向发力。
玩具企业主动开启“AI转型”战略:实丰文化与百度智能云达成深度合作,推出AI魔法星、AI飞飞兔等语音交互产品,并为小度熊提供AI化升级技术支撑,构建“技术+IP”协同优势;奥飞娱乐成立专门的AI玩具事业部,联合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聚焦AI+IP应用端产品研发,目前AI玩具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荣信文化加速技术储备向场景化应用转化,推动自主研发的AI智能互动玩具尽快上市,计划通过多渠道推广为家庭提供智能互动体验;星辉互动娱乐将AI玩具定为战略发展方向,今年推出多款融合AR技术与AI交互的沉浸式产品;高乐股份则通过并购整合IP资源与智能技术,深化“玩具+科技”双主线战略,依托全球供应链网络将产品销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企业的跨界渗透进一步丰富产业生态。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多款面向海外市场的AI教育机器人,今年海外销售额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展现出“中国智造”的全球竞争力。
东北证券研报指出,国产AI玩具在制造成本、研发周期、迭代速度及供应链完整性上具备显著优势,叠加国产厂商在原创IP与国际授权领域的积极布局,软硬融合有望打造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爆款产品,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AI玩具产业的竞争壁垒。
打造“顶层设计+创新推动+安全兜底”的完整保障体系
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在方向引导、创新激励与安全监管层面的全方位支撑,形成“顶层设计+创新推动+安全兜底”的完整保障体系,为AI玩具产业保驾护航。
在方向引导上,何亚琼明确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发布促进消费品供需适配性的实施方案,引导玩具企业应用AI技术创造更多新需求。AI玩具将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提供个性化陪伴并在互动中引导孩子学习和成长。
在创新推动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鼓励玩具企业和AI技术企业强强联合,融合市场需求洞察和新技术集成应用的优势,把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玩具中,打造更多AI玩具爆款,引领消费潮流,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AI科技、中国文化。
在安全监管上,针对消费者比较关注的AI玩具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研判,在指导玩具企业加强技术防护的同时,适时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切实保障AI玩具质量安全和数据隐私安全。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垠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受人口结构变化影响,传统玩具需求中长期面临增长压力,而AI化转型成为产业突破瓶颈的关键路径——通过智能化升级实现量价齐升,助力行业穿越周期。在政策护航、企业攻坚、市场驱动的合力下,我国AI玩具产业正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跨越,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持续的创新能力,有望增强在全球智能消费赛道的话语权,书写“中国智造”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