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橦宫刚刚扔出一个7000万的理财动作,市场还没来得及反应,公告已经先一步挂上了北交所。这家公司用自有闲置资金买了“成都银行内江分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期限101天,预计年化收益率在1%到2.25%之间浮动。这单只是他们近期理财布局的一部分——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未到期的理财产品余额已达2.5亿元,正好踩在授权额度的上限,占到2024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31.98%,触发了信息披露标准,所以才有了这份发布于今日的进展公告。
这笔钱来自公司日常经营积累的自有资金,并非募集资金或借贷所得。受托方是成都银行内江分行,属于区域性城商行中的稳健派,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经过董事会评估后被认为可靠。四笔理财产品中,最大一笔1亿元已于9月投出,最新一笔7000万则从11月18日开始计息,全部为低风险、流动性较强的银行结构性存款,投资方向未涉及高波动资产。公司也明确表示,已建立内部风控机制,包括对资金去向的持续跟踪、独立董事监督以及必要时引入第三方审计。
说实话,看到这个操作我并不意外。梓橦宫作为一家在北交所上市的医药企业,主营业务稳定但成长性不算突出,如何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自然成为管理层必须面对的问题。把暂时用不上的现金拿去做短期理财,在不影响运营的前提下增厚收益,是一种非常现实且合规的选择。尤其对于中小市值公司来说,每一分利润都得精打细算。
但我也会多留个心眼:当前这些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普遍偏低,最高不过2.3%,甚至有产品保底仅0.85%。虽然安全性高,可如果整体资金回报率被拉低,那所谓的“增加收益”其实更多是账面心理安慰。更何况,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很快,一旦利率继续下行,这类配置的实际价值还会进一步缩水。
当然,这不是说他们做错了。相反,这种克制、保守的操作反而说明管理层没有盲目追逐高收益产品,至少没去碰那些结构复杂、底层不清的非标资产。比起某些热衷炒股炒期货的上市公司,梓橦宫的做法更值得肯定。只是投资者也得清醒一点:别指望靠理财撑起业绩增长,药企的核心还是产品、研发和销售。今天的股价微跌2.69%,或许正反映了市场对此类消息的冷静态度——无关利空,但也真不算什么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