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最近对安世半导体的政策来了个大转弯,让我忍不住想说:这波操作真是地缘政治与现实供应链激烈碰撞后的“妥协现场”。2025年11月7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宣布暂停此前对安世半导体的行政干预,承诺一周内向中国闻泰科技归还完整控制权,并恢复董事长张学政的职务。这一决定,意味着自9月底因美国“50%穿透规则”引发的中欧半导体紧张关系暂时降温。要知道,安世半导体可是全球车规级MOSFET市场占有率高达40%、小信号器件占20%的关键玩家,它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大众、宝马、特斯拉等车企会不会大规模停产。所以这次“休兵”,不只是企业层面的胜利,更是现实产业链逻辑对政治干预的一次有力回击。
从强行接管到主动退让:荷兰政策为何急转弯?
说实话,荷兰政府两个多月前的动作堪称“雷霆手段”。9月30日,它援引一部1952年的老法——《货物可用性法案》,以“保障经济安全”为由,冻结了安世半导体旗下30个实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人事权限,期限一年。紧接着10月1日,阿姆斯特丹企业法庭还裁定暂停张学政的执行董事职务,把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当时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信誓旦旦地说,这是为了防止“治理缺陷”影响芯片供应,保护欧洲汽车产业。但才过了不到两个月,风向就变了。官方虽然没明说原因,但从后续发展看,真正让他们回头的,是供应链被打断后的反噬。据《上观新闻》报道,安世在荷兰生产的晶圆有超过70%要运到中国东莞封装测试,而这个厂子占地86.1万平方英尺,承担着全球80%的后端产能。结果荷兰一断供,中方立刻在10月4日启动出口管制,禁止安世中国向全球客户交货,欧美车企立马拉响断供警报——这下可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产业现实压倒政治逻辑:谁掌握链条,谁掌握话语权
这件事最深刻的启示就是:法律上的控制权,不等于产业上的主导权。闻泰科技2019年全资收购安世后,不仅让公司扭亏为盈,更将其深度融入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尽管美国以“母公司被列实体清单”为由施压荷兰,要求延伸管制,但安世的技术并不依赖美国,而是靠成熟制程(如28nm/14nm)和高效生产在全球立足。荷兰曾想扶植本土企业接管,结果闻泰一句“谁接谁死”道尽真相——客户信任的是现有供应链体系,不是空壳公司。更讽刺的是,博世、采埃孚这些欧洲一级供应商居然绕过荷兰政府,直接向中国商务部申请出口豁免。这说明什么?说明在高度专业化的半导体产业里,市场惯性和技术协同远比政治指令更有力。而欧盟一边喊着《欧洲芯片法案》要提升产能占比到2030年的20%,一边却缺乏对成熟制程封测的投资,这种战略短板在这次事件中暴露无遗。
风险未消:三大不确定性仍悬在头顶
别以为风波过去了就万事大吉。我总觉得,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首先,中欧之间的技术信任赤字还在扩大。荷兰嘴上说干预与美国无关,但法庭文件显示美方曾警告:如果张学政继续掌权,安世就别想从实体清单移除。这种外部压力未来可能在其他并购案中重演。其次,政策反复带来的合规风险巨大。近三年荷兰对外资审查明显趋严,尤其集中在ICT和半导体领域。这次“暂停”只是临时安排,难保以后不会换个名头再出手。第三,相互制裁可能升级。中国除了管制安世出货,还在10月下旬对14nm以下芯片所需的稀土材料实施出口限制。要是这类反制常态化,全球供应链恐怕会加速脱钩,谁都逃不掉损失。
总的来说,这次荷兰的“撤退”更像是战术调整,而非战略放弃。窗口期有限,企业得赶紧未雨绸缪——毕竟,客户不会追随政治,只会选择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