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是今年光伏产业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因为过度竞争,今年上半年光伏产品各个环节价格出现下跌。在储能系统中,组件成本占比约为30%,如此一来,光储一体化成本优势凸显。
在“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与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风光火储分会王力军会长、美科股份总裁助理万君等多名业内人士聊了聊当前的光伏产业和储能市场。

“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
在刘汉元看来,需要防止行业过度竞争与过度内卷,企业要有一定“顾全大局”的意识。在努力保持自身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保证必要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同时,也要考虑整个行业生态能不能更好地运转。
相比光伏产业仍然在持续“反内卷”,储能行业明显率先走出低谷。有受访者表示,光伏产业链价格下跌成为今年储能回暖的原因之一,甚至一度出现“电芯”难求的局面。但也有储能展商认为不应过度乐观,仍然感觉市场很“卷”。
企业要有“顾全大局”意识
“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于11月17日至20日举办,每经记者实探展会。
“目前公司产能共有60GW(吉瓦),我们主要还是做硅片领域。”美科股份总裁助理万君向每经记者表示,目前光伏产业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行业下行期企业还是要“先活下去”。公司目前的做法是一方面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内卷’也会倒逼整个行业创新。”万君认为,相较于传统硅片,210大尺寸硅片转换为组件后的能量转换效率会更高。公司目前的硅片主要是符合下游需求的N型材料,其中便包括210大尺寸硅片。
过去几年,光伏行业集中吸引了大量产业内外投资,产能的集中释放导致光伏行业目前面临阶段性严峻的供需失衡矛盾,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甚至全面跌破行业成本,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今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供需失衡仍未得到充分解决,各环节产品价格进一步下探至历史低点,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品均价分别较年初降幅约10%、20%、15%和2%,行业主要企业均仍处于亏损状态。不过,最新三季报显示,不少光伏企业第三季度业绩出现环比正向增长,通威股份、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亏损额环比收窄。
11月17日,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向每经记者表示,现在到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光伏产业反内卷和防过分内卷仍然是高质量协同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他提到,光伏产业人士积极性太高,导致产业发展速度太快,出现了供应余量,于是在短时期内出现过剩状态。由于企业在市场条件下参与竞争,要活下去,“反内卷成为光伏行业最近两年的主题,也是不同时期全世界共同面临的话题”。
“企业层面,要有一定的‘顾全大局’的意识。在努力保持自身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保证必要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同时,也要考虑整个行业生态能不能更好地运转,(考虑)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是在一个适度的、良性的范围内进行。”他说,中国光伏产业在全世界具备持续规模和成本竞争优势,政府方面及行业采取“反内卷”举措之后,应该能在未来五年或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刘汉元还以石油产业举例:“全世界行业里,石油也出现过10块钱一桶油的开采成本,也有一桶油50块钱以上的开采成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协同四五十年,形成共同稳定的油产量和油价体制。全球光伏产业有95%的产能在中国,其中龙头企业占到80%到85%,同样的文化,同样的法规,同样的语言,我们相信大家能够形成(共识)。”这就像自来水厂的总闸门,控制了总流量,需求平衡就能在适当范围形成合理的价格,使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在产业供需变化中,供求会留有冗余的能力来支撑需求。如果需求增长过快,再建产能就来不及。现在人工智能的想象空间很大,能源转型已经是客观的需求,能源变革会成为当中主要环节的参与者。这个产业链当中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他个人认为,它们未来的成长空间应该在今天市值基础的五倍、十倍以上,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总体上是值得大家长期、坚定地去配置和投资的”。
目前,光伏电池也有很多新技术,比如钙钛矿叠层等。世界“太阳能之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丁·格林教授告诉每经记者,相较于传统晶硅电池,钙钛矿技术目前不太稳定,还需要持续攻坚,可能在未来两年,也可能是未来五年、十年会变成熟。
马丁·格林教授认为,当前尚无明确的“最优技术路线”定论,但更倾向于呈现多元组合的发展态势,比如TOPCon与HJT的优势互补,或TOPCon与IBC的技术融合。未来五年,将是检验各类技术可行性与竞争力的关键时期。
目前暂未发现AI数据中心对储能的拉动
宝丰能源展馆主要陈列了公司的一些储能产品。“现在储能市场比较火爆,今年下半年电芯是‘一芯难求’,非常缺。”据宝丰能源展馆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储能电芯用的是磷酸铁锂。该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独立储能,其表示西北地区今年独立储能的需求很旺盛,主要是由于以前清洁能源配储成本变高,今年因为发电侧一些机制变化,配储变得更加划算。
华为光储充展商的工作人员表示,今年储能需求升温有一个原因是光伏产业链降价。储能需求集中在两块,一块是峰谷之间的电价差,另一块就是工业配储。光伏产品的价格下降之后,储能市场参与方发现配储能“算得过账”。通常而言,储能的回报周期是六年,这对储能设备提出了要求,现在更加侧重安全性以及储能效率。这也催生了电化学储能在技术上的演进,国内知名固态电池制造商清陶能源也推出了固液混合的储能模式,“固态电解质大概占到90%,液态占到10%,主要是为了安全我们电芯还有针刺测试,都没有起火和爆炸”。相关工作人员还向记者展示了测试证书,记者看见测试电池身上有弹孔痕迹。只不过,固液混合的储能电池尚需市场进一步接触,目前市场还是更偏向磷酸铁锂电池。
一家深圳储能厂商则向每经记者表示,今年储能市场没有宣传得那么火爆,“其实和往年差不多,还是非常卷”。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大家还是侧重于降本增效,竞争还是很激烈。目前市场预期是AI数据中心会拉动储能需求。记者在现场询问多家展商注意到,不少受访者反馈这一方面的需求还没有产生,至少现在不是这些储能厂商的主要客户群体。除此之外,伟力得等钒液流电池厂商也有参展,据记者了解,液流电池近两年才出现大规模装机,而该公司明年预期装机量和今年装机量差不多。
相较之下,具体的储能装机数据还是要乐观许多。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40%以上,年均增速超130%,“十四五”以来规模增长20倍。
新能源企业、火电企业、储能运营商等投资主体利益分配模式需要探索
11月17日,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风光火储分会王力军会长向每经记者表示,储能是关键支撑,但其成本、寿命、安全性、效率仍是关注焦点。特别是长时储能、高安全储能(如液流电池)等技术仍需突破和降本,以满足不同时间尺度的调节需求。“规模领先”是我国光储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但“规模领先”并不完全等同于“技术领先”和“产业链强健”,“‘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规模领先’能够持续、健康、有价值的基础和保障,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他表示,技术自主可控能避免“卡脖子”风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规模优势不被颠覆。同时,核心技术带来的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是维持和扩大市场规模的关键。目前新能源产业在部分关键材料、核心工艺装备、尖端技术(如某些新型电池技术、精密传感器、高端芯片等)上仍存在对外依存或有待突破的环节。他给出两个建议,一是当前电力市场机制尚不能完全体现灵活性资源(如火电调峰、储能)和可靠容量的全部价值,缺乏清晰的价格信号引导各类资源主动参与协同。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交易、调度运行和容量补偿机制是关键。二是一体化项目中,不同投资主体(如新能源企业、火电企业、储能运营商等)之间的利益分配、风险共担机制需要不断创新,需要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通威集团展示的硅料
“风光装机快速上升之后,原有电网系统在调峰调频、调度能力方面承压很大,弃风弃光、电网安全问题就摆在了面前。所以去年和今年,可以说迎来了第二次‘黎明前的黑暗’——这一次要等的是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规则体系的完善,以及整个新型储能体系实现具有经济性的规模化应用。”刘汉元表示,新能源产业很快会形成这样的格局:西北地区集中发电,源端储能、途中储能、用电末端储能相结合,在“西电东送”的过程中与储能一体化发展,最终在东部主要负荷地区形成一个综合电价小于等于0.5元/千瓦时的体系。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所有新增的电力需求,在新型储能、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下,都有可能通过可再生能源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