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家养病,刷到了一期视频,报道的是四川广元的“范家小学”。
范家小学是一所村小,这所学校最早被互联网广泛报道,好像是在2018年。
那一年,有几个大的博主提到了它,因此它也被称为“网红学校”。
其实我有点反感“网红”这个词,总觉得它与“行为极端”、“很快过气”紧密相连。
没想到,7年过去了,这所“网红学校”越办越好了,这提起了我的兴趣。
查阅了一下资料,我发现范家小学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倒不是因为它做的有多么极端,反而是因为它不极端。
现在的教育,与我们小时候的状态已经有很大不同了。
记得我小时候,全国只有山东、河北、湖北这三个地方是比较卷的,其他的省份还是比较佛系的。
小学时,下午四五点放学后回家写作业,写完了作业就能出去找小朋友玩,作业量并没有很大。
而现在的小学教育,全国各省,普遍很卷,无一例外。
普遍情况是,到了小学3年级作业量就很大,有的地方甚至在一年级作业就很多。
学校老师会给家长布置任务,让家长盯着孩子做作业,搞批改。
这就使得,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盯着学习;孩子回了家,是家长盯着学习。
价值观呢,是考试排名至上。
考试排名靠前,就是优秀的孩子;考试排名靠后,就是差孩子。
对老师也一样,你教的孩子考试成绩靠前,你就是好老师;孩子考试成绩靠后,你就是差老师。
教育,原本的目的应该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现在变味了,你成不成为更好的自己不重要,你能考到前十名才重要。
但问题是一个班级里的40多个孩子,前十名永远只有10个呀,那后30个孩子怎么办呢?
范家小学做的好的地方,正在此处。
范小的评价指标体系里,考试成绩只占30%,无论是给老师的还是给孩子的,都只占这么多。
学校更关注孩子和自己相比,有什么成长。你只要比自己有成长,那你就是优秀的孩子。
成长的方面,也是多元的。比方说你体育成长了,文化课成长了,手工课成长了,对人更友善了,都可以。
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在自己努力之后得到社会认同。
这就很符合教育最开始的目标了。
范家小学,是一所村小,它的资源与大城市的学校相比,肯定是相对不足的。
但是在这所学校上学的孩子,无论是村里的留守儿童,还是城市里来的孩子,都很快乐,成绩也还可以。
这不正应该是全国小学的典范嘛?
希望像范家小学这样关注“人”的学校,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