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场看似由荷兰政府发起的“经济安全”行动,掀起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惊涛骇浪——安世半导体被冻结资产、中方高管遭罢免、99%股权被托管。这家由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全球化芯片企业,瞬间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而背后若隐若现的,是美国“穿透规则”的长臂管辖与荷兰从“被动配合”到“主动站队”的转变。这不仅是一次对中资企业的精准打击,更是全球科技供应链在政治干预下加速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荷兰的“国家安全”牌:政治干预下的商业失序
荷兰政府援引一部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以“治理缺陷”和“技术安全风险”为由接管安世半导体,这一举动极为罕见。但文件披露显示,美国商务部曾明确施压:若不撤换中方CEO,就将安世列入实体清单。荷兰的选择,实则是对美安全依赖下的妥协。作为典型的“跨大西洋派”国家,荷兰在政治与防务上深度绑定美国,却在经济上与中国高度互补——其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常年占重要份额。此次干预,既是对美的表态,也是借“国家安全”之名强化对关键技术资产的控制权。然而,这种将政治凌驾于契约之上的做法,直接导致中国商务部反制,禁止安世中国子公司出口关键元器件,反而让荷兰自身追求的“供应链安全”目标落空。
赢家与输家:谁在收割?谁在买单?
在这场博弈中,输家清晰可见:中国企业面临海外资产被政治剥夺的风险,安世半导体作为中国汽车芯片的核心力量(占全球40%份额),其动荡将冲击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布局;同时,荷兰的商业信誉严重受损,以行政手段强行接管市场化企业,无疑向全球投资者释放出“投资荷兰也可能不安全”的信号。
而潜在赢家则更为复杂。欧洲本土芯片企业如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可能承接部分流失订单,欧洲也因此成为唯一具备“双向替代能力”的经济体——既能填补中国对美出口缺口(30%-65%),也能吸收中国转口需求(35%-55%)。相比之下,东盟虽能转移部分组装产能(约20%),但产业链不完整;日韩受制于美国,替代空间仅5%;美国虽通过《芯片法案》推动本土化,但短期内难以弥补如此庞大的供应缺口。讽刺的是,安世年发货1100亿颗芯片,欧洲车企库存仅够维持数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已警告“停产危机”迫在眉睫——最终,欧洲可能自食其果。
去风险化的陷阱:全球供应链正在被人为割裂
美国对华科技战略早已从“脱钩”转向更隐蔽的“去风险化”,其核心是拉拢盟友构建排他性技术联盟。“穿透规则”正是这一策略的利器——它将制裁延伸至持股超50%的子公司,迫使跨国企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荷兰的干预,正是这套机制成功运作的体现:政治绑架商业,规则沦为武器。结果是,全球产业链正被切割为“中国系”与“非中国系”,效率让位于政治忠诚。即便在稀土领域,中国仍主导全球供应链,荷兰试图“去风险”,却难逃对中国关键材料的依赖。这场博弈的本质,是谁来定义“安全”——是基于市场规则,还是服务于地缘竞争?
未来的路并不明朗。短期看,中国企业需加快技术自主,降低对“摇摆国家”的依赖;长期看,全球或将形成“中美双核+欧洲缓冲”的供应链格局。而中国破局的关键,在于以精准反制传递威慑信号(如稀土管制)的同时,通过RCEP、自贸试验区等机制扩大“非政治化”合作空间,争夺下一代技术标准的话语权。毕竟,真正的赢家,永远属于那些坚持开放与规则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