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陈梦娜实习生朱洁莹)一台水泵能带来多大的想象力?从家庭水龙头下稳定的清流,到南水北调工程的奔腾江水;从卡塔尔世界杯场馆的精准供水,到北京冬奥会的水循环系统……生活中每一次“水的流动”,背后都可能跃动着一家中国泵企的智慧与力量。
近期,“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全媒体团走进利欧泵业(简称利欧)浙江温岭生产基地,探访这家深耕泵业30年、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领军企业。作为中国泵行业出口“冠军”,利欧以智能、绿色、全球化为核心亮点,凭借5G全连接工厂、永磁+AI智能产品及系统级节能方案,构建起智能水泵业务核心优势,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范例。
智能制造:5G全连接让工厂“会思考”
智造升级引领产业变革,数字化与智能化是利欧迈向未来的核心引擎。
走进利欧温岭基地的5G全连接工厂,几乎没有传统车间的人来人往。机械臂灵活挥舞,AGV小车静默穿行,大屏幕上数据实时跃动,每一台设备、每一张订单、每一道工序,状态清晰可见。
“我们不只是制造水泵,更在制造‘会思考的水系统’。”利欧泵业集团浙江泵业总经理康湘兰介绍,通过5G+数字孪生技术,工厂实现了从接单、排产、配送、检验到发货的全流程数字化。一台水泵从铁块蜕变为成品,每一个环节都被实时记录、分析与优化。
工厂内,注塑机、数控机床等核心设备均内置5G模块,工艺参数实时上传云端。一旦数据异常,系统会自动预警、派单维修,实现“预测性维护”。康湘兰说:“以前是出了问题再修,现在是问题还没发生,我们就已经解决了。”
“如果没有数字化,我们给客户的‘一站式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承诺,将是一句空话。”康湘兰坦言,作为拥有近3万个产品型号、16万种物料的离散型制造企业,没有数字化与智能化,将是难以想象的“兵荒马乱”。
面对如此复杂的生产体系,利欧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流程优化”到“AI智能化”的四级跳。质量系统实现“小时级”数据复盘,产品一次下线合格率从94.35%提升至98.9%以上;供应链平台让供应商“一键接单、一键对账”,效率倍增;生产成本更是实现了按班组、按日的精准核算。
这份转型的底气,源于利欧敢于自主创新。作为泵业多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利欧还将自身经验凝结成书,出版了涵盖100个典型场景的数字化转型实践著作,主动为行业“打样”。
智能产品:永磁+AI 水泵也能“开口说话”
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于生产方式的革新,更在于不断迭代的智能产品。
展厅中,一台家用增压泵也蕴藏着利欧的“技术内核”——永磁同步电机与自研智能控制器。“与传统泵相比,它节省了50%以上的能源,体积缩小三分之一,还能用手机远程控制。”利欧泵业集团产品开发部经理林荣说:轻触屏幕,水泵应声启动;设定时间,设备便能自动运行。
值得一提的还有光伏永磁深井泵。在厂区示范点,光伏板为水泵供电,其控制器内置AI算法,能根据光照自动切换光能、电能,实现“能源混动”。“山区拉电成本高,这套系统两万元就能解决问题,让偏远地区也用上智慧水利。”利欧泵业集团高级产品经理方建伟介绍,这套系统目前在海外备受欢迎,农民用手机就能遥控灌溉,再也不必翻山越岭。
在智慧泵房体验区,当工作人员喊出“小欧小欧,打开A区设备详情”,屏幕即刻显示运行状态与故障记录,如同给水泵装上了“大脑”。
绿色创新:从“耗能大户”到“节能标杆”
在“双碳”目标下,利欧的科技创新不仅着眼于效率,更着眼于可持续的未来。
在泵与系统业务方面,利欧泵业通过使用分布式光伏系统、以天然气替代液化气、公务车及叉车的电气化,以及对高耗能设备进行升级,从而推动低碳转型。2022年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6724吨。
在厂区的一体化智慧集成泵站内,利欧“智慧流体高效输送系统”正平稳运行。控制大屏上实时显示着系统的流量、压力与能耗数据,这正是利欧以产品为切口,实现系统节能与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我们不只是提供水泵,更扮演‘系统能效医生’的角色,”工程师解释道:“通过三元流叶轮与CFD全域仿真技术,我们为每套系统定制泵型,确保多数工况下高效运行,从根本上杜绝‘大马拉小车’的能耗浪费。”
在系统诊断区,物联网传感设备如何精准捕捉管道阻力过大、换热效率偏低等“能耗症结”。实测数据显示,该系统改造后整体电耗下降超过30%。
“系统内部不‘内耗’,才是真绿色,”厂区负责人表示,“这套系统不仅节能显著,更推动我们实现了从粗放运行到智慧运维的高质量转型。”
目前,该解决方案已在冶金、化工、区域能源站等多个场景成功落地,成为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升级的可复制范例。
全球布局:打造世界级泵业品牌
利欧泵业的泵与系统涉及家用、商用、工业,布局了七大行业领域,包括建筑、市政、农业、水利、能源电力、石化、工业七大领域。
作为中国泵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利欧产品已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化下一程的挑战何在?
“转型之路并不顺。”利欧集团董事长王相荣在接受专访时坦言,从“卖泵”到“卖系统”,企业曾面临技术融合、人才重构、市场认知三大挑战。
对此,王相荣的应对之策明确:坚持研发前置,自研智能控制系统;建设海外基地,推进产销研一体化。用标杆工程说话,让客户为价值买单。同时,敏锐捕捉算力中心和新基建带来的液冷系统巨大需求,开发数据中心冷却解决方案,作为未来增长新引擎。
面对全球化挑战,集团负责人坦言:“最大难题是人才本地化,必须精准洞察需求,克服文化隔阂。”
为此,利欧正加速从“出海”到“深耕”的转变,在印尼、匈牙利建立生产基地,推进“本地化生产、本地化服务、本地化研发”一体化策略的落地。
“国外有格兰富、威乐,中国也必须有响当当的泵业品牌。希望未来全球提到水泵,不仅能想到德国、丹麦,还能想到中国利欧。”上述集团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