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其中提出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中国大力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源网荷储(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业内人士认为,源网荷储一体化作为未来电网的核心趋势方向,不仅能精准满足电力系统调节性需求,还能为大电网提供稳定支撑,有效提升新能源发电量消纳能力,让绿色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在这一模式引领下,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高效化发展获得了更清晰的路径指引,而上市公司凭借资金、技术与资源整合优势,正积极布局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成为推动政策落地、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力量。
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加速落地
公开资料显示,源网荷储代表了电力系统中的四个关键组成部分,即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其优势在于通过四大环节协同互动,可充分发挥各类电源的调节能力、电网的输电能力、负荷的需求响应能力和储能的灵活调节能力,有效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到地方也在陆续出台政策大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国家层面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于去年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明确,在新能源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一批源网荷储协同的智能微电网项目,提高微电网自调峰、自平衡能力,提升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比例,缓解大电网调节和消纳压力,积极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地方层面上,《河南省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方案》《关于印发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细则的通知》等相关政策对外发布,旨在积极推动当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
从项目落地情况来看,三峡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海口市大唐滨海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科创示范项目、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共享储能电站等多个项目均已陆续投用。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源网荷储一体化已是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核心支撑,当前在政策自上而下推动、技术多环节融合、产业跨领域协同的合力下,已从概念验证迈入规模化推广新阶段。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伴随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上市公司主动加码布局,抢占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相关业务,积极发展新赛道。
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近期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以“物联网+芯片+人工智能”为核心竞争力,AI+技术研发目前已布局源网荷储预测、智能拓扑识别、配电网接地故障AI研判、AI视觉监测等技术,聚焦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均已应用在电网端侧领域。
宁波能源近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积极探索“分布式光伏+储能+智慧微网”一体化建设,推动区域能源供给从“单一供电”向“源网荷储碳”一体化转型。聚焦工业园区、港口、交通枢纽等场景,探索“低碳能源岛”“零碳产业园区”等集成解决方案,形成“区域能源规划-项目开发-碳资产管理”全链条服务能力和可复制的低碳方案。
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在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已于今年10月正式奠基。项目规划通过建设40万千瓦风电及配套储能,为负荷侧提供稳定、清洁的电力保障,实现源、网、荷、储协同运行。目前项目整体进展顺利,新能源侧及负荷侧的前期审批工作均已陆续落实,为后续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项目将按建设进度逐步推进达产,具体财务贡献视后续实际建设进展与产能释放情况而定。
谈及上市公司如何把握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的机遇,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首先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攻坚储能电池、智慧调度系统等核心设备与技术,打通源网荷储协同壁垒;通过“新能源+主业”耦合、园区级示范项目打造拓展市场,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保障收益;同时整合产业链资源、组建专业团队,在合规运营前提下实现绿色转型与效益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