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4000点,这个慢牛够慢的。今天大部分指数普跌,只有北证50和微盘股是上涨的。

主流宽基指数中领涨的北证50涨0.19%、微盘股指数涨0.12%;领跌的科创50跌1.47%、创业板指跌0.51%。
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领涨的基础化工涨2.39%、综合涨1.45%、石油石化涨1.38%;领跌的计算机跌1.83%、电子跌1.34%、家用电器跌1.17%。
2032只个股上涨,2953只个股下跌,涨幅中位数-0.34%。
传音控股、万科A、爱美客、口子窖、赢时胜、易华录、三诺生物、达实智能、*ST元成等9只个股盘中创一年新低。
其中*ST元成盘中创历史新低。
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铝业、隆基绿能、宝钢股份、中国中免、潍柴动力、宝丰能源、恒力石化、盐湖股份等223只个股盘中创一年新高。
其中宝丰能源、特变电工、思源电气、拓荆科技、云铝股份、四川路桥、香农芯创、中信金属、湖南裕能、神火股份等39只个股盘中创历史新高。
粤传媒、*ST宝鹰、*ST中地、标榜股份、亚世创能、ST尔雅、恒大高新、*ST万方、ST华鹏、*ST元成等10只个股跌停。
合盛硅业、多氟多、科士达、盛新锂能、宏源绿能、海南矿业、安通控股、永太科技、天际股份、江苏国泰等64只个股涨停。

402只可转债平均下跌0.12,对应正股平均上涨0.05%。我的主仓20只可转债平均上涨0.02%,对应正股平均上涨0.36%。
今天卖出价格较高的英特转债、再22转债、盈峰转债,买入康泰2转、密卫转债、凤21转债,不过今天运气不好,卖出后上涨多,买入后下跌多,结果账户合计实际下跌0.02%。
今天跑赢可转债等权指数还是在尾盘靠闻泰转债受利好消息拉起,结果正股大涨9.70%逼近涨停,转债虽然只涨了1.98%,但下跌的时候也要少很多。
2021年开始我做了将近5年的可转债,和集思录上提供的数据对比如下: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可转债等权指数这5年来的涨幅60.70%虽然不算高,但也超过了A股的很多指数,比如最典型的沪深300指数,即使经过了去年924以来的强烈反弹,这5年还是下跌了10.22%,即使今年非常猛的创业板指,这5年也仅仅上涨了8.15%。而可转债等权指数这五年的涨幅仅仅次于纳指100和标普500。
即使让我事后诸葛亮的来选其中的一个,我还是不会选纳指100和标普500。为什么呢?因为纳指100和标普500的贝塔收益虽然高于可转债等权指数,但阿尔法收益却差很多。按照我这5年来满仓可转债的实盘统计对比,平均每年跑赢可转债等权指数10%是大概率的。而且2021、2022前两年因为经验不足,超额收益(阿尔法收益)不到10%,2023、2024后两年都超过10%了,今年已经接近10%,还有一个多月时间,超额是大概率的。
这样其实问题变得非常简单了,什么天文地理国际形势利好利空仓位管理我都可以通通不关注,只关注一个目标:一年跑赢可转债等权指数10%。每个月能跑赢1%更好。现在的资金量还能完成这个目标,因为从2018年大熊市开始的8年来,可转债等权指数最差的2022年也就是跌了6.51%,跑赢10个点,那也就是盈利3.49%。大熊市年能盈利3.49%已经非常不错了。
这样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通过满仓轮动,争取每年跑赢可转债等权指数10%,分解到月份,每月跑赢1%。其他的都可以通通不关注。这样投资是不是可以变得简单点了:
按照choice统计,在10月份的4周里,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这只ETF,从第一周净流出5.25亿元,到接下来的3周分别净流入2.97亿元、3.95亿元、,8.25亿元,逐周升高,而且最后一周净流入8.25亿元,是全年1374只ETF基金中净流入金额最高的一只:

其实10月份市场表现并不好,4周里跌了3周,总共一个月正好下跌了10%,那么,为什么资金要逆流而上?
首先资金可能觉得虽然市场下跌,但互联网的价值没有下跌,反而是估值提升了。
其次,这只ETF基金在9月30日规模就高达976.54亿,规模大的ETF能容纳更多的资金。
再次,跟传统的恒生科技不同,互联网指数行业特征更明显,包括各大互联网平台与在线服务,更偏重于应用层面,与宏观经济的联系紧密;另外集中度更高,相对科技指数,互联网指数只有30家公司,前十大公司占73%,而科技指数为66%。
集中有集中的好处,互联网指数的前四大公司腾讯、阿里、小米、美团,按照三季度季报,占比52.59%,港股科技股的每一轮行情,都是这四家公司中的一到两家当龙头,也就不会错过任何一次科技股行情。
当然这也只是猜测,资金净买入逐步增大,乃至到了全市场之冠,未来不一定上涨,但至少是一个参考。对了,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也有场外份额:A类014673、C类014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