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6 00:09:48 东方财富iPhone版 发布于 广东
转发
发表于 2025-11-05 20:43:30
来源:深圳商报·读创

  当下科技圈,有这样一个现象:曾经做手机的企业开始做车,而做车的企业开始做机器人。

  11月5日,小鹏汽车在广州小鹏科技园举办了小鹏科技日,发布了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和目前市面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不同的是,小鹏汽车这款新一代IRON不仅身高、形态类人,皮肤和骨骼都和人类非常接近。

  据介绍,小鹏IRON拥有灵活的骨骼、紧致的肌肉、仿人脊椎,有像人类一样的柔软皮肤;同时,IRON还具备头部3D曲面显示、仿生灵动双肩以及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

  纵观整个行业,跨界“造人”的车企,小鹏不是第一个。小米汽车、广汽集团、奇瑞汽车、比亚迪都有机器人的自研产品或相关合作布局。不难看出,“车”已变成流量入口,如何把汽车行业沉淀的AI技术、供应链、制造能力复用到机器人领域,是车企面临的一个新万亿级市场的挑战。

  机器人赛道“挤满”车企

  近年来,越来越多汽车企业把目光聚焦到了机器人身上,布局下一代智能终端。“带头”企业当属特斯拉,其第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于2022年9月30日在特斯拉AI Day活动上正式发布。今年9月7日,特斯拉旗下AI账号“TeslaAI”还发布了两张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图片,并配文“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身材”,让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再次成为焦点。

  事实上,国内新势力车企小米早在2021年就成立了机器人事业部;2022年8月11日举行的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汽车正式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CyberOne,定位家庭护理与陪伴场景。尽管彼时小米首款车型SU7尚未正式发布。

  新势力小鹏汽车也跟上。2024年11月6日小鹏AI科技日上,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AI人形机器人IRON首次亮相。时隔一年,小鹏汽车又发布了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而这次升级版的IRON不仅外观、触感上更像人,“内在”大脑也更聪明。据悉,新一代IRON搭载了物理世界大模型,拥有3颗图灵AI芯片,构建VLT+VLA+VLM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可实现对话、行走、交互等高阶智能。小鹏汽车表示,小鹏将目标成为中国首个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并于2026年底计划实现规模量产。

  此外,广汽集团在2024年中国机器人网年会上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2025年4月,奇瑞汽车宣布已完成首批墨甲人形机器人220台的全球交付;理想汽车CEO李想也曾回应做人形机器人概率上是100%,但节奏不是现在,此前他在央视财经《对话》节目中就强调理想汽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空间机器人企业”而非传统车企。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加速驶入商业现实,资本市场掀起狂欢。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未来十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持续增长,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2025-2035年复合增速达51.7%。

  从“造车”到“造人”,需先找场景

  为何车企纷纷跨界“造人”?眺远营销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机器人在底层技术上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和协同性,这使得车企具备天然优势。在高承远看来,一方面,车规级供应链直接降本,激光雷达、电机减速器采购价比初创机器人公司低30%以上;另一方面,软件定义硬件的方法论可复制,自动驾驶算法与人形机器人导航同源,数据闭环已跑通。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也表示,车企具备成熟的机电系统集成经验,特别是在关节电机、减速器等领域有深厚积累;其次拥有规模化生产能力和质量管控体系,能有效控制制造成本。

  “这些优势将加速机器人产品商业化进程,但短期内更可能推动特定场景应用突破,比如工业协作机器人,尚不足以颠覆整个产业格局,因为机器人研发仍需要长期的专业知识沉淀。”张新原说。

  不过高承远也指出,车企跨界“造人”的劣势也很明显。“机器人是To B/To C双轮逻辑,车企擅长的是大B集采,对碎片化场景需求反应慢。”高承远认为,车企要先找到刚需场景,避免踩坑。

  各行“跨界”成趋势,生态竞争是关键

  事实上,不仅是车企跨界“造人”,近年来各行业的“跨界”玩法不断。比如小米跨界造车、造芯片,电商巨头京东跨界造车,互联网大厂跨界入局人形机器人,阿里巴巴跨界入局AI眼镜……业务的延伸也反映了当前科技产业发展的逻辑与未来趋势。

  在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看来,车企跨界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这反映出产业边界正日益模糊,企业不再满足于单一产品线,而是积极向更广阔的智能生态转型。

  “尽管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但此举并非单纯因为卖车利润下滑,而是车企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前瞻布局,以捕捉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本质上,这是企业拓宽增长曲线、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主动进化,标志着从传统制造向科技服务商的战略升级。”武泽伟说。

  对于各行业“跨界”现象,武泽伟认为,本质上反映了在技术融合时代,各行业领军企业基于自身技术延展性,对“下一代智能终端”生态制高点的战略争夺。

  “企业此举并非盲目扩张,而是试图将其核心能力,如软件生态、供应链管理或硬件集成,复制到规模更大或形态更新的平台,以构建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出行的全场景生态闭环。这预示着产业边界正在溶解,竞争已从单一产品升级为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跨界的生态系统之战。”武泽伟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