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的世界里,遗憾是一门必修课,无人能够豁免。
投资大师段永平曾谈及一次操作:计划买入200万股,结果只成交了20万股,股价便扶摇直上。他坦然承认:“当然遗憾。”但紧接着话锋一转,云淡风轻地反问:“但重要吗?不重要。”
无独有偶,智慧如查理·芒格,也曾公开反思在可口可乐上的投资:“如果买了20亿就好了,结果只买了10亿,是个大错。遗憾,但重要吗?其实不重要。”
两位顶级大师的共鸣,道破了投资中一个质朴而深刻的真相:完美的操作,如同海市蜃楼,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买少了后悔,买多了怕跌”是人性最真实的颤栗,即便是历经风雨的巨擘,也无法完全摆脱其纠缠。
这并非因为他们技艺不精,恰恰是因为他们深刻地接纳了“不完美”才是市场的常态。他们的智慧不在于从不遗憾,而在于懂得为遗憾称重——能迅速分辨出什么是无关大局的“小确憾”,什么是万劫不复的“致命错”。
反观我们自身,那些心中的意难平,是否也似曾相识?
当国盾量子股价大涨,我懊恼于自己为何只在275元左右(一次254元,一次299元)的成本价买了2000股,而不是重仓杀入;当8月中旬布局的机器人ETF如期启动,又后悔那50万份额买得太过谨慎,仿佛与巨额财富失之交臂。
这些情绪真实而灼人。但请停下来,扪心自问:这些遗憾,与段永平错过的180万股、芒格少买的10亿美金,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它们本质上都是对“本可更好”的完美主义想象,是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在事后对心智的联合绞杀。真正的风险并不在于产生了遗憾的情绪,而在于我们被这种情绪困住,画地为牢。
因为一次“买少了”的遗憾,我们可能在下一波行情中变得鲁莽,为了弥补而全仓押注,最终招致毁灭性打击;也可能因沉浸在错失的悲伤中,对下一次真正的好机会视而不见。
那么,如何破局?大师们已经给出了答案:
1. 区分“遗憾”与“错误”。没赚到计划中更多的钱,叫遗憾;但让本金承受不可逆的损失,叫错误。投资的第一要义是不犯致命错,能守住这一条,你已是市场中前20%的高手。
2. 接受“残缺美”。投资是一门关于概率与权衡的艺术,不是一门追求完美的科学。在任何一笔交易中,信息都是不完备的,决策都包含运气的成分。接受部分仓位、部分盈利的结果,就是接受了投资的本质。
3. 让“遗憾”成为警醒,而非枷锁。回顾“买少了”的经历,如果是因为自己研究不透、信心不足,那么就加强你的研究深度;如果仅仅是因为市场没给机会,那么就坦然放下。带着这份清醒的经验前行,它就会从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所以,投资最大的本事,就是带着遗憾把钱赚了。
无论是2000股的国盾量子,还是50万份额的机器人ETF,它们都是你投资组合中盈利的一部分,是成功的证明,而不是失败的墓志铭。
真正的赢家,不是那些在幻想中完成完美操作的人,而是那些在现实世界里,扛着大大小小的遗憾,却依然能稳定向前,并且账户净值不断创出新高的行者。
愿你与你的遗憾和解,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变得更加强大。

国盾量子 机器人ETF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国盾量子 机器人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