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1-03 09:22:04 东方财富iPhone版 发布于 陕西
转发
发表于 2025-11-03 08:48:51 发布于 江苏

量子科技专题解读1102

一、量子计算国内外发展差距及应用现状

硬件性能与技术路线:国外在量子计算硬件性能上领先,IBM已实现1121个超导量子比特,计划2025-2027年推出4000-5000量子比特模块化系统;谷歌通过改进量子纠错技术降低错误率。国内国盾量子祖冲之3号超导量子计算机具备105个可读量子比特,在特定任务上可超越超级计算机,但纠错技术尚未规模化应用;光量子计算依托量子通信研究基础具备一定优势。技术路线方面,国外覆盖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拓扑量子等多方向,国内以国盾量子、本源量子为代表聚焦超导和光量子,离子阱、中性原子等新兴路线布局较少,相关研究人员稀缺。

生态与人才储备:国外形成专业生态(如IBM Qiskit、谷歌Cirq、英伟达Quantum+CUDA)与后备生态协同,商业力量反哺科研;国内生态依赖政府和高校推动,商业化效率低,本源量子等企业多依托高校团队孵化,人才储备集中于中科大、复旦等少数机构,企业级人才培养周期长。

 

二、量子科技产业未来市场规模预测        

短期(2025-2028年):国内量子计算市场规模预计30-50亿元,主要增长来自超导量子处理器;政策推动下,研发资金或达数百亿,用于量子芯片研究及行业解决方案落地。

中期(2030年):量子计算市场规模预计300-500亿元,量子纠错技术成熟;量子通信市场规模为量子计算的2-5倍(保守2倍,乐观3-5倍),增长依赖国企、央企及金融机构投资。

长期(2035年):量子计算市场规模预计3000亿元,全球市场或达800亿美元,通用量子计算机有望实现,量子模拟、材料学计算能力显著提升,并与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网络融合形成新产业形态。

 

三、量子计算机及量子云的定价与商业化模式

定价模式:量子计算机及云服务定价依赖客户需求,基础部署(含专线、硬件)费用200-300万元起步,叠加算法研发、人才培训等配套服务后可达数千万元;企业级客户(如建信金科)因缺乏专业团队,需采购“硬件+服务”整体方案,单项目成本可达2亿元。

商业化特征:当前以B端客户为主,研究机构及企业(如金融、能源领域)为主要付费方,客户倾向定制化部署以满足保密需求,公开云平台租用需求较低;商业模式逐步向“硬件销售+年度维护+人才培训”复合模式延伸,维护及培训服务具备持续变现潜力。

 

四、量子芯片制造及关键设备国产化情况

芯片制造流程:超导量子芯片核心为约瑟夫森结(超导材料-绝缘体-超导材料三明治结构),通过LC谐振电路实现量子态跃迁;光量子芯片依赖光子偏振及路径编码,半导体量子芯片基于硅电子自旋,目前仅实现1-2量子比特。

关键设备与国产化:EDA工具方面,国内有本源量子“坤元”(超导及半导体量子芯片设计)、中科院QEDA,国外有IBM Qiskit Metal、苏黎世KQ等;稀释制冷机国内与中船重工合作研发,但稳定性及超低温测温精度(如Oxford仪器)仍落后于国外,核心元器件(单光子探测器、脉冲管制冷机头)依赖进口。

 

五、量子通信网络规划、客户及造价

网络规划:中国推进天地一体化网络,地面以京沪干线(2000多公里,30余个中继节点)为骨干,连接京津冀、长三角核心经济区,城域网延伸至政府、金融、能源等关键部门;空间部署低轨道量子卫星,目标实现广域、不间断服务。

客户与造价:主要客户包括工商银行、南网电网、中石油等国企及金融机构,应用于数据加密、调度通信等场景;单台QKD密钥分发系统成本约200万元,量子通信网络单节点(含服务器、软件)造价500-800万元,每10公里需部署一个节点;设备寿命约5年,运维以设备商(如国盾量子)为主。

 

六、量子通信C端产品市场空间

当前规模与用户:量子密话为主要C端产品,用户约60万,需双方配备量子密话卡,应用场景有限。

未来潜力:C端市场主要作为B端延伸,预计占B端市场的10-20%,需求集中于特定保密岗位及企业级用户(如海外油田通信);普通消费者动力不足,市场规模依赖成本下降及技术替代经典保密通信。

 

七、量子密码市场空间及发展节奏

市场依附性:量子密码市场主要依附量子通信,核心需求为密钥分发及加密算法,PQC(后量子密码)研发具备潜力,若形成知识产权收费模式(如RCA公司授权模式)可提升商业化空间。

发展方向:当前重点在于将量子密码设备嵌入经典系统(如水文监测设备),拓展B端应用场景;长期需突破技术融合及成本控制,若实现与经典保密通信成本持平,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

Q&A

Q1: 目前量子计算国内外的差距水平如何?海外及国内的应用现状是怎样的?

A1: 量子计算领域国外整体领先,尤其在硬件性能与生态体系方面。海外以欧美为代表,IBM已实现1121个超导量子比特,计划2025-2027年推出4000-5000量子比特模块化系统;谷歌通过改进量子纠错技术提升芯片性能,降低错误率;技术路线涵盖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拓扑量子等,生态上IBM的Qiskit及量子联盟覆盖全球,英伟达推动量子与GPU结合。国内在超导量子领域,国盾量子的祖冲之3号有105个可读量子比特,特定任务可超越超级计算机,但纠错技术尚未规模化应用;光量子计算因量子通信研究基础具备一定优势;技术路线以超导和光量子为主,本源量子布局半导体量子(1-2比特,处于早期),离子阱、中性原子等新兴路线布局较少。生态方面,国内依赖政府与高校推动,专业人才稀缺,企业如本源量子依托中科院孵化,商业化效率较低。

Q2: 国内量子产业未来三年、五年及十年的市场空间分别是多少?量子计算机、量子云项目及量子云租用的价格水平如何?

A2: 未来三年(2025-2028年),国内量子计算市场规模预计30-50亿元,主要增长来自超导量子领域,政策推动下北京、浙江等地出台支持政策,融资规模约几千万美元。未来五年(2030年),量子计算市场规模预计300-500亿元,量子纠错技术将成熟;量子通信市场规模保守为量子计算的2倍,乐观可达3-5倍,取决于国企、金融机构等投资意愿。未来十年(2035年),量子计算市场预计达3000亿元,通用量子计算机有望实现,量子模拟在材料学领域能力提升,与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网络融合形成新产业形态。定价方面,量子云租用初期免费试用以优化系统,合作研发算法或定制服务收费300-500万元;量子计算机部署项目(含硬件、搭建及配套服务)起步2亿元,年度维护运营费用数百万。

Q3: 三五百亿的市场空间是否单指量子计算?若包含量子通信,其市场空间大概是多少?

A3: 三五百亿的市场空间单指量子计算,未包含量子通信。量子通信因技术成熟度及工程化应用领先,增长速度快于量子计算,保守估计其市场规模为量子计算的2倍,乐观情况下可达3-5倍。这一预测依赖于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推动,以及国企、央企、金融机构等在能源、金融等领域的投资意愿。

Q4: 量子计算机单台价格、项目金额及量子云租用价格的水平如何?

A4: 量子云租用初期提供免费试用,以收集系统不稳定点;若用户需提升计算资源或合作研发算法,可通过沟通定制服务,合作费用视项目而定;规模化租用主要面向企业或研究机构,因保密需求常需专线部署,费用包含硬件、搭建及配套服务,起步2亿元,年度维护运营费用数百万。量子计算机单台及项目金额因配置和服务差异较大,超导量子计算机本体及部署搭建费用可达2亿元,叠加算法研发等配套服务后价格更高。

Q5: 量子芯片的制造流程是怎样的?是否需要专用EDA软件?其流片、材料的国产化程度如何?与国际相比差距怎样?量子计算机高端设备如稀释制冷机的国产化率如何?

A5: 量子芯片制造优先利用现有材料(如超导、半导体硅、铝、铌等),流程包括纳米加工(电子束曝光、刻蚀、薄膜沉积、表面钝化)、封装测试(需磁屏蔽、热隔离及低温测试),与经典芯片类似,但精度要求较低,主要构建约瑟夫森结及LC谐振电路。量子芯片设计需专用EDA软件,国外有IBM的Qiskit Metal、苏黎世的KQ、荷兰代尔夫特的QCAD;国内本源量子的“坤元”用于超导和半导体量子芯片设计,量程科技等也有相关工具,但行业尚未统一标准。材料及流片工艺上,国内外利用现有技术,工艺水平相近,但设计环节国外领先。稀释制冷机是量子芯片运行关键设备,国内国盾量子、本源量子(与中船重工合作)已实现国产化,但大规模制造及稳定性与国外存在差距,国外如牛津仪器在超低温测温精度(零下270度以上)、脉冲管制冷机头、温度传感器等方面更优。

Q6: 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城域网络的规划是怎样的?其实际使用客户有哪些?网络造价及客户付费情况如何?

A6: 量子通信网络规划为天地一体化,地面构建骨干网络与城域网,已建成京沪干线(2000多公里,30多个中继节点,连接京津冀、长三角核心经济区),并逐步扩展至全国省会及重点城市,实现保密单位间量子安全防护;空中依托墨子号试验卫星,未来将发射更多低轨道量子卫星,实现广域、不间断服务,最终形成光纤与卫星协同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实际使用客户主要包括银行(如工商银行)、能源企业(如南网电网、中石油)、涉密单位及赛事(如哈尔滨亚冬会),能源市场因现金流活跃成为重点方向。网络造价方面,单台QKD密钥分发系统成本约200万元,单节点(含QKD、经典服务器及软件)总成本500-800万元;部署密度约10公里/节点。客户付费以项目制为主,包含硬件采购、部署及运维服务,运维由设备提供商(如国盾量子)负责,费用根据服务内容协商。

Q7: 量子加密终端的部署密度是怎样的?例如每公里或每个城域网络需要多少加密终端设备?

A7: 量子加密终端的部署密度约为每10公里部署一个。

Q8: 量子通信设备中核心且技术门槛高的部分是什么?是量子加密芯片吗?

A8: 量子通信设备中核心且技术门槛高的部分并非量子加密芯片,而是密钥分发系统(QKD)。QKD是精密光学仪器,对环境温湿度、震动、电磁敏感,需定期校准维护,核心元器件为单光子探测器,存在寿命及更换成本。

Q9: 量子通信硬件设备的生命周期大概是多少年?整体网络的维护费用如何?运维工作主要由谁承担?

A9: 量子通信硬件设备的生命周期通常为五年,技术稳定性及密钥分发水平可保障该使用年限。整体网络维护费用根据服务内容而定,主要涵盖设备故障排查、校准及元器件更换等,具体金额需与设备提供商协商。运维工作主要由设备提供商承担,如国盾量子会派遣工作人员现场解决问题,未来或培训合作伙伴参与,但目前以设备商为主。

Q10: 量子通信C端产品(如量子密话、量子印章、U盘)的用户规模、付费场景及未来民用商用市场空间如何?

A10: 目前量子通信C端产品中,量子密话用户规模约60万,其他如量子印章等产品与量子技术关联度较低。付费场景主要为特定工作岗位或企业级用户(如金融、能源领域)的刚性需求,例如海外油田与总部的保密通信。未来民用商用市场空间主要作为B端市场的延伸,预计占B端市场的10%-20%,因普通用户对成本敏感,经典保密通信成本若接近量子保密通信,市场空间或达万亿,但短期内受技术及成本限制,增长有限。

Q11: 未来量子密码的市场空间、发展节奏及渗透率如何判断?

A11: 量子密码的市场空间主要依附于量子通信领域,其发展节奏与量子通信技术落地实践的拓展性相关,例如将量子保密通信设备嵌入经典监测设备(如水文监测)的技术突破情况。渗透率方面,若在国家引领下建立量子密码标准,且企业具备独特算法研发能力,市场规模可达数亿美元;作为B端市场延伸,预计渗透率约10%-20%,主要依赖PQC(后量子密码)研发及知识产权收费模式的成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