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源药业三季报出炉,Q3利润大幅超预期,新药管线也迎来密集催化——这家公司正在用实打实的业绩和研发进展,兑现“以仿养创、以仿转创”的战略路径。
根据公司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7.96亿元,同比增长21.9%;归母净利润达1.59亿元,同比飙升37.9%,扣非后净利更是增长42.3%。单看第三季度,收入2.71亿元(+23.1%),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暴涨74.2%。这个盈利增速远超市场此前预期,直接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今日股价上涨13.09%,最新价报41.30元,成交额突破5亿元,资金抢筹迹象明显。
从基本面来看,业绩高增的背后是核心产品放量与成本结构优化的双重驱动。复瑞彤和波开清两大主力品种继续贡献稳定现金流,同时公司获批的新品如甲巯咪唑片作为国内首仿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切入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领域TOP2市场,2024年全渠道销售额已达3.42亿元,未来放量可期。更关键的是,Q3毛利率维持在84.6%的高位,虽然同比微降1.3个百分点,主要受产品结构变化影响,但期间费用率显著下降,尤其是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源于去年同期有大额合作研发里程碑付款形成的高基数。这一短期波动并未削弱长期投入,反而让当期净利率提升6.6个百分点至22.5%,成为利润跃升的核心杠杆。
我真正看好德源的,不只是眼前的业绩爆发,而是它在创新药领域的系统性布局已经开始进入“里程碑兑现期”。公司目前聚焦慢性代谢病赛道,三条主线清晰:一是三靶点GLP-1多肽类药物,预计年内完成I期临床,2026年上半年推进到II期,对标礼来替尔泊肽前三季度248亿美元的惊人销售,说明多靶点机制具备巨大临床价值和商业潜力;二是GLP-1口服小分子项目已确定PCC分子,并即将与上海药物所签署合作协议,技术路线更具依从性优势;三是醛固酮合酶抑制剂瞄准难治性高血压,同样已锁定PCC分子,计划2026年提交IND。此外还有两款小核酸药物处于合作研发阶段。这些进展表明,德源的研发不再是“画饼”,而是在稳步推进关键节点。
站在当前时点,申万宏源已上调其2025年盈利预测至2.15亿元(原为1.92亿元),对应2025年PE仅23倍,估值仍具吸引力。我认为,在“十五五”规划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像德源这样扎根慢病管理、具备仿创协同能力的创新型药企,正迎来政策与产业趋势的双轮驱动。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创新药研发本身存在不确定性,集采压力和人才流失也是潜在威胁。但我相信,只要管线持续推进关键临床节点,每一次突破都可能成为股价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