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乐聚机器人(以下简称“乐聚”)宣布完成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深投控资本、深圳龙华资本、前海基础投资、石景山产业基金、东方精工、拓普集团、中信金石、中证投资、道禾长期投资、盛奕资本、联新资本、探针创投、合肥产投、玖兆投资及中美绿色基金联合投资。
乐聚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深化产业链布局、完善产业场景应用,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迈向大规模量产与多元化场景应用的新阶段。《中国经营报》记者就公司经营情况、布局计划等问题采访乐聚方面,截至发稿前,对方尚未回复。
谈及对整个机器人行业的看法,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张思远对记者表示,机器人行业在政策推动、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驱动下,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需关注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节奏。
经营情况
官网显示,该公司于2016年成立,是一家专注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智能机器人产品研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此前公司相关负责人曾向媒体表示,目前公司已完成股改,IPO计划推进中。
目前,乐聚已陆续推出多款智能机器人产品及衍生品,包括通用人形机器人、中小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编程教育系列机器人、医院物流机器人、重载运输机器人,持续专注于机器人在科研教育、智慧医疗、重型运载、智能家居、工业制造等多元场景下的落地应用。
乐聚称,公司将持续探索Model-Based与RL算法深度融合的“小脑”运控系统及匹配产业需求的“大脑”模型,持续开展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通研院、北京智源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合科研攻关。
今年6月,乐聚联合中国移动、华为发布业界首款5G-A具身智能机器人,攻克了高并发场景下的多机协同、实时决策等技术难题。
目前,乐聚公司已与华为、腾讯、火山引擎、阿里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荣耀、中国一汽、中兴通讯、巨一科技、南方电网、海信、海尔、润泽集团等40余家生态伙伴展开广泛产业应用探索。
但其经营情况,目前还有待观察。
谈及对乐聚的看法,张思远告诉记者,乐聚凭借技术积累、资本支持及产业链整合能力,有望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
第一,乐聚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超190项,涵盖机器人关节结构、运动控制算法、AI交互等关键领域,如“机器人变刚度控制方法”“双足机器人腿部结构”等核心专利,支撑其产品在动态平衡、多地形适应等方面的竞争力。核心团队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始人冷晓琨曾带领团队登上央视春晚,技术背景扎实。
第二,资本加持加速产业化进程。公司融资历程丰富,最新完成15亿元Pre-IPO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深投控资本、拓普集团等产业资本与财务资本,资金将用于公司核心技术研发与产能建设。截至目前,乐聚已完成股改,IPO计划推进中,资本运作节奏领先行业多数企业。
第三,产业链布局完善,场景落地能力突出。乐聚通过投资泉智博、立聚动力等上下游企业,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与东方精工合作建设量产产线,与华为、腾讯等联合开发场景应用。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订单量同比增长200%,产品已落地工业巡检、科研教育、商业服务等场景。
当然,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竞争者超20家,乐聚虽然在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进度上领先多数初创企业,但其产品价格与量产能力仍需与宇树科技等头部企业对标。
竞争激烈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但因其成本过高、技术算法等问题,何时走入家庭还是未知数。另外,当前国内已有数十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对于单个公司而言,竞争也是十分激烈,如何能在未来脱颖而出,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今年4月的一场论坛上,冷晓琨发表观点称:“要考虑人形机器人能用在哪里,怎么能够给用户产生价值。没有这一点,到今年年底,人形机器人或者整个具身智能行业,还会进入一个冷静期。这半年具身智能无论是爆火还是被批评,都是被流量带着走的。核心原因在于,企业自己没讲清楚商业化闭环、产业化价值。”
他还说:“我对行业的未来很有信心,但当前阶段大家需要冷静下来,聚焦商业化落地。”在冷晓琨看来,目前就技术而言,人形机器人能够进入家庭需要3年至5年,但考虑到安全、伦理等其他因素,迎来爆发期还需要5年甚至10年时间,这需要社会对行业有信心及包容心。“包括马拉松,只要能够出来跑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行业还处于一个早期阶段。”
张思远认为,机器人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不过需重点关注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落地的情况。第一是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共同驱动行业发展。2025年1—9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59.48万台,累计同比增长29.8%,政策层面多地出台专项支持措施,如广东具身智能训练场建设方案。工业场景“机器换人”需求、服务领域智能化升级共同推动行业增长。
第二是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临界点。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加速迭代,特斯拉计划2026年启动年产100万台的产线,国内企业如乐聚、宇树科技等在运动控制、AI大模型融合上取得进展。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不断增强,推动硬件成本下降与软件通用性提升。
“但同时也应注意,机器人行业企业数量超8万家,同质化竞争加剧,尤其在中低端领域。技术层面,通用化软件能力不足、硬件降本缓慢仍是主要挑战;商业化层面,消费场景续航与交互体验待优化,工业场景可靠性需提升,例如当前人形机器人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张思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