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海康威视延续了经营利润跑赢营业收入增速的高质量增长,尽管AI给海康威视带来的收益很难用数据直接量化,但可以看到,AI已深度融入到海康威视的产品和业务当中,正为海康威视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含“AI”量持续提升盈利质量持续优化
公司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海康威视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57.58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19亿元,同比增长14.94%。其中,海康威视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9.40亿元,同比增长0.66%;归母净利润36.62亿元,同比增长20.31%。
这一业绩表现,得益于公司坚定执行“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坚持有效益的增长。同时,海康威视近年来持续投入AI大模型,支撑公司获得更多的新发展机遇。 “AI大模型已成为成本管控与效率提升的关键抓手。”基地负责人指着产线工位介绍,比如,过去依赖人工目检的螺钉漏打、导热垫漏放、风扇装反、把手漏装、PE孔垫有无、丝印LOGO缺失等场景,如今由海康观澜大模型进行实时监测,经多条产线验证,识别准确率稳定在99%以上。
海康威视桐庐智能制造基地产线
此外,海康威视持续推动AI大模型产品落地。截至目前,海康威视已推出数百款大模型产品,实现了对云、域和边的全面覆盖。这些大模型产品不仅感知精度和泛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通过多模态的融合,人和系统的互动也得到大大增强。
AI正成为海康产品创新的引擎,产品线随着AI技术的发展而拓展延伸,不断推出一系列新研发的AI产品。例如,公司联合国家能源集团历时3年攻关,推出融合光谱煤质快速分析仪,将煤质检测周期从至少8小时缩短至实时在线,目前该产品已在20余家煤炭相关企业落地,助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目前海康绝大部分的产品线都已结合AI技术推出了AI产品。通过多维感知产品与AI的深入融合,使其能进一步响应不同行业的场景化需求,海康威视内部将之称为“蛋炒饭”。
“饭就是原来的多维感知,吃惯了米饭的人让他去吃面、吃面包,这是很难的。加了AI这个蛋之后,AI衍生的各种功能也加进去了。AI的能力由我们研发整个体系来提供,成本并不高,做出来的蛋炒饭的价值和用户的满意度都会大幅提升。”海康威视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公司将继续全面拥抱AI大模型,专注现有的产品线,做深做精。
从落地自有基地到赋能各行各业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工业的数字化改造是AI落地的重要发力点。在桐庐基地的生产线上,AI大模型的应用价值得到具象化呈现,更折射出公司业务增长的新路径。
海康威视桐庐智能制造基地
例如,海康睿影X光智能缺陷检测设备,结合AI大模型可识别电路板焊接缺陷,效率较传统方式大幅提升。据介绍,此类设备已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锂电食药品、泛工业化领域,成为企业端业务的重要增量。
此外,在交通场景中,海康威视推出大模型高阶智控信号机,加持自研的交通预测大模型后,车道流量预测准确率提升了16%-25%,路口通行速度提升12%-15%,路口车辆延误降低10%-20%,相关产品已覆盖全国多个省份的智慧交通项目。
“AI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落地,是海康具有显著优势的方向。我们具备丰富的感知能力与深厚的行业经验。”前述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其重要的技术应用场景,也是未来一段时期AI在实体经济中落地的关键方向。
据了解,近5年,海康威视的研发费用率都超过了10%,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77.02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118.64亿元。早在2006年,海康就组建了智能算法团队,开始探索智能化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与丰富的工程化经验。2019年,由海康威视研发的AI开放平台被科技部正式认定为“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2023年推出的海康观澜大模型,通过了中国信通院“可信AI大模型能力评测”,其中模型开发能力获得了业内首个5级评分。
“AI对于智能物联行业来说,会是又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是可以和模拟转数字、标清转高清的发展媲美的一次技术机遇。”海康威视表示。
长期价值更值得期待。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落地,海康威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淀,有望在政策红利释放中进一步打开增长空间。而随着业绩的稳健发展,也意味着将给市场带来更多回报。数据显示,2010年上市以来,海康威视实现的净利润累积约为1380亿元,派发的现金红利累积约685亿元,分红率达50%左右,实现“业绩增长+高额分红+回购”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