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的《天问》回荡了两千三百多年。星河轮转,他的后人们不再满足于仰望,并即将再度穿越他曾凝视的九霄,去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赴约。
历史的指针悄然划向这个时刻: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言人还介绍,我们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不动摇。
这是一条从封锁到突围的漫长征途。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航空航天是最早感受到“卡脖子”之痛的领域。很难想象,还有什么领域比它更能生动地诠释这种“卡脖子”的痛楚与破茧的壮丽。
公众视线未及之处,更为重要的事情在发生。一周之前,“航天强国”被首次写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这是继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中国航空航天又一次迎来顶层设计层面产业地位的抬升。
这一切的背后,不只是国家的战略诉求,也是产业链每个环节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加速键已然按下,那些承载着“空天一体”战略方向的领军企业没有理由缺席。
作为这一进程的镜像,航空航天ETF(159227)也将受益于此。该产品深度聚焦军工细分空天力量,成份股包括光启技术、中航沈飞、航发动力等,覆盖战斗机、运输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导弹、卫星、雷达等全产业链龙头,有望凭借高精尖硬科技特征,捕捉板块加速发展的机遇。
中国的空天征途
1903年12月17日,被公认为现代飞机发明者的莱特兄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可持续、可操纵的载人飞行。这一天被永载史册,标志着人类航空时代的正式开启。
六年后,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在美国成功试飞首架自制飞机,为中国最早的航空探索留下了注脚。自此,我国航空事业的漫长征程,开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蜿蜒伸展。
在航天领域,1957年,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划破天际的轰鸣,宣告了人类太空时代的来临。
此前一年,我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那句“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为百废待兴的中国航天定下基调。直至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冲破苍穹,中国人用算盘敲出第一道太空轨迹。
此后数十载,我国航天人在技术封锁中摸索前行。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往返,为载人航天工程筑牢根基。
进入21世纪,中国航天事业迎来迅猛发展。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天,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2008年,翟志刚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随后,在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成为太空中重要的科研平台。
在深空探测领域,探月工程“三步走”稳步推进,嫦娥六号于2024年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计划于2026年发射的嫦娥七号将赴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天问系列任务也已铺开,天问二号开启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采样返回之旅,天问三号火星采样、天问四号木星探测也在有条不紊地计划中……
无论是载人航天、“天宫”永驻,还是嫦娥探月、天问探火,抑或是运载火箭与发射能力的跃升,乃至应用卫星体系的建设,都在印证着我国航天事业正向更远、更深处走去。
但了解中国空天产业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我们走到今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拿了一部从零开始,不断逆袭的剧本。它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战略科学家的超前规划和国家战略支持;二是我国空天产业链十分完备,几乎没有短板。
在这个产业链的上游,包括材料、燃料、元器件、地面设施、空天器的研制,中游是空天器运营、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开发、终端集成等,下游则包括地面应用和太空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在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持续进化。
以即将于10月31日晚间发射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为例,执行此次任务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进行了16项技术改进,其中,光学导航系统的全面升级和惯性测量组合冗余度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火箭的飞行可靠性和安全性;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仅用约3.5小时就与空间站完成对接,创下中国载人航天最快纪录;雷达设备深度升级,运算能力更强,数据采样更高,光学设备优化了图像采集与处理能力……
作为一项航天壮举,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也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部分上市公司凭借其技术实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任务保障。
例如,烽火电子控股子公司宏声科技,为神舟系列飞船空间站舱外航天服通信终端的供应商;航天科技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为飞船姿态控制提供关键支撑;航天电子供应升级后的光学惯组与抗辐射器件,保障飞船测控系统稳定运行;中国卫星的中继终端实现天链卫星高速数据传输,筑牢天地通信桥梁……
如同一把钥匙,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不仅打开了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大门,也在投资的天幕上划出一道观测轨迹。透过这扇舷窗,投资者得以窥见中国航天科技产业最坚实而浪漫的生长轨迹,及其蕴藏的巨大引力场域。
顶层定调
有人困惑,我们为何将如此多的精力与资源倾注于空天。“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这是航天理论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883年给出的答案。
也曾有人问火箭专家、梁启超之子梁思礼,蓝天空空如也,到底有什么值得探索和开发?梁思礼的回复干脆利落:“高度,就是资源。”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更是直言,“发展航天旨在‘为国家争口气’,深空探测关乎建设航天强国。”
在国家层面,当下的航天产业已然被抬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10月23日晚,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正式发布。首次将“航天强国”纳入“十五五”规划建设目标。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五五”规划的建议还提到,要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可为我国经济大盘、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表示。
伴随“航天强国”已经进入到建设落地阶段,我国有望落地更多支持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向航天产业倾斜相对更多的资源。在中航证券看来,以导弹与智能弹药为代表的国防安全建设重要组成、火箭与卫星为代表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应用,有望成为“航天强国”下的重要发展领域。
与资本市场联系更为紧密的商业航天领域,也正在政策牵引、技术突破与市场驱动下,完成历史性跨越——除了商业火箭探索可回收方案和商业卫星批量化生产,商业航天发射场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政策脉络上,2024年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8月份工信部印发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推动卫星互联网实现高质量发展,明确到2030年,卫星通信用户规模将突破千万;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加快推动卫星通信应用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普及延伸。
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此前介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数量已超600家,广义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8家商业航天企业正在进行IPO辅导备案,涵盖商业火箭领域的星际荣耀、爱思达航天、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以及商业卫星领域的微纳星空、屹信航天。商业航天企业的IPO潮,反映出产业发展已进入关键转折点。
“2024至2030年,商业航天卫星通信产业链整体增量约6536亿元至7655亿元。”国海证券称。
从国际市场看,SpaceX已经证明商业航天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中国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制度优势,有能力在商业航天领域长足发展。“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正从导入期转向成长期,政策支持有望推动其快速发展。参考SpaceX估值约2100亿美元,并结合主要运营商的星座组网计划,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国泰君安指出。
随着行业由探索迈向规模化、市场化、资本化的新阶段,商业航天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精准锚定行业机遇
作为一对在苍穹下共舞的孪生兄弟,空天与军工共生共长,后者的需求为空天事业注入了最直接的技术驱动力和战略紧迫感。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恰逢规划周期的双重叠加——一方面,军队建设“十四五”规划执行进入能力集成交付关键期,订单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另一方面,2025—2026年“十五五”规划编制推进、落地,参考历史经验,从五年规划启动编制,到正式落地的第一年,军工相对于Wind全A的超额收益具有一定规律性。
这种时空交汇,无疑为空天行业发展注入了更多确定性。
不仅如此,军贸产品市场空间大、盈利能力强,有望大幅促进军工企业良性发展。从翼龙无人机到枭龙战机,凭借在无人机、战机、导弹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国际军贸市场的“新势力”,有望打开我国军工企业第二增长极。
这种外向突破,与国内军机换代、导弹备弹量提升的需求形成共振,构建起军工产业的“双循环”格局,龙头企业业绩确定性高,军工空天板块景气度由此提升。中长期看,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正打开万亿级市场,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形成的“双击效应”已初现端倪,为航空航天板块开辟了新的想象空间。
在“航天+军工”的双轮驱动下,具备高精尖硬科技特征的航空航天ETF(159227),精准锚定行业机遇。该产品紧密跟踪国证航天指数(CN5082),成份股阵容堪称“空天力量天团”,囊括光启技术、中航沈飞、航发动力、中航西飞等军工投资领域领先企业,覆盖战斗机、运输机、直升机、航空发动机、导弹、卫星、雷达等全产业链龙头,完美契合“空天一体”的战略方向。
弹性较大、小盘风格凸显,是其另一大特征。这使得它在估值扩张期更具优势,板块景气度和风险收益比也相对较高。截至10月29日,航空航天ETF(159227)最新规模达16.73亿元,位居同类产品首位。“聪明”资金的选择,向来是最诚实的语言,连续多日获得资金净流入,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对空天产业的阶段性看好。
星辰大海的征途,始终召唤着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而上述产品,让每个脚踏实地的普通人,都能成为这部太空史诗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来源: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