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康泰生物(300601.SZ,股价16.92元,市值188.98亿元)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微增2.24%至20.63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6%至4915.77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康泰生物业绩分化背后,面临着约1.63亿元信用减值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以及行业需求疲软双重压力。在披露三季报之前,康泰生物还宣布终止与阿斯利康长达5年的新冠疫苗合作。
10月29日,康泰生物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公司正推进向创新驱动型生物科技企业转型,持续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是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的核心支撑。创新布局方面,公司已从预防领域向“预防+治疗”延伸,战略切入疾病治疗赛道。三季度以来,公司陆续布局两款创新疫苗——首款针对乙肝治疗人群的“防复阳”疫苗,以及针对全球超级耐药菌的肺炎克雷伯菌疫苗,以上品种目前均无同类产品上市。
营收微增难掩净利滑坡,资产减值计提成主要拖累
记者注意到,康泰生物2025年前三季度呈现明显的“营收微增、利润深跌”特征,单季度表现尤为严峻。其中,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仅为1162.49万元,同比下降93.74%。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0.63亿元,同比微增2.24%。但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86%至4915.77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降至2787.89万元,降幅超90%。
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在于成本压力,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成本同比增加2.06亿元,增幅达61.74%。
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也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今年前三季度,康泰生物研发费用达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8亿元,增幅达34.74%,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0.36%。对此,康泰生物解释称,主要是本报告期部分研发项目进入Ⅲ期临床研发阶段,相应的研发费用增加所致。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也是拖累净利润的关键因素。康泰生物同日披露的公告显示,2025年1—9月共计提信用减值准备与资产减值准备1.63亿元,其中1.21亿元已在2025年半年报中披露。从具体构成看,存货跌价准备占比最高,达1.22亿元;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为3390.78万元;应收退货成本损失与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分别为693.50万元、35.77万元。
对于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的影响,康泰生物回应称,2025年1—9月,公司计提信用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共计1.63亿元,计入公司同期损益,减少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及所有者权益1.38亿元。本次资产减值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终止5年新冠疫苗合作,聚焦自主研发管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利润大幅下滑,但康泰生物的现金流状况相对稳健。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3.62亿元,同比增长53.45%,主要得益于销售回款增加。货币资金规模也从上年末的4.33亿元增至11.23亿元,增幅159.47%,主要是报告期内理财产品到期赎回增加所致。
从行业背景来看,康泰生物的业绩承压并非个例。2025年国内疫苗市场整体面临需求疲软、存货积压等问题,智飞生物、万泰生物等头部企业均出现业绩滑坡,智飞生物今年更是连续两个季度亏损。
在业绩承压的同时,康泰生物此前还披露了另一项重磅决策:终止与阿斯利康的新冠疫苗合作,这一合作自2020年启动至今已持续5年。回溯合作历程,2020年8月20日,康泰生物与阿斯利康签署《许可协议》,阿斯利康独家授权其在中国内地开展ChAdOx1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工作。彼时,市场对该合作寄予厚望。
对于终止合作,康泰生物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核心在于国内外新冠疫苗流行株发生较大变化,同时新冠疫苗市场环境也出现显著调整,导致原合作的许可产品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基础条件已不复存在。这一解释与行业现状相符,2025年新冠疫苗市场空间持续收缩,多家企业相关业务均遭遇冲击,康泰生物此前也因新冠疫苗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影响业绩。
康泰生物表示,未来公司将集中优势资源,聚焦多联多价疫苗、成人疫苗、创新疫苗、治疗性疫苗的研发与产业化,持续深耕疫苗领域,提升核心竞争力。
康泰生物在回应记者采访时披露,目前公司在研产品近30项,重磅管线正陆续进入关键临床阶段:五联疫苗即将启动Ⅲ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首个实现国产替代的五联苗;20价肺炎疫苗已进入Ⅱ期临床;口服五价轮状疫苗处于Ⅲ期临床阶段。
此外,国际化战略依旧被康泰生物视为重要的增长补充。据悉,康泰生物前三季度海外业务收入达4189.56万元,同比激增324.27%。报告期内,公司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先后获得土耳其GMP认证、印度尼西亚及尼加拉瓜注册证,水痘减毒活疫苗也在巴基斯坦获批,初步形成“内生创新+外延拓展”的发展格局。
不过,在行业深度调整期,康泰生物这一战略组合,能否抵御市场波动、实现业绩回升,仍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