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熔财经
作者|Crystal
希音的上市之路,像一部扣人心弦的商战片,情节几经反转。从2020年悄悄向美国递表,到今年转战伦敦受阻,再到眼下港股计划因备案程序卡壳而悬而未决,这个一向以“快”著称的时尚巨头,却在资本市场的大门前,意外体会到了“慢”的煎熬。
也正是在这个微妙的当口,传出它正考虑将总部从新加坡迁回中国的消息。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战略收缩,更像是一场为叩开资本市场大门而发起的“精准回旋”。在经历数年海外身份的迂回之后,希音似乎终于意识到:那条看似最远的回头路,或许正是通往上市终点的最短路径。这不仅是一场寻锚之旅,更是一次“抄近路”的战略觉醒。
01 极致效率的双刃剑
说到底,希音的故事,骨子里是一个把中国供应链效率做到极致的故事。它的灵魂,从来不在新加坡的注册地址,而是深深扎在广州番禺那片制造业热土之中。
在那里,希音织就的供应链网络,堪称当代制造业的一个缩影:三百多家核心供应商、四千多家系统厂商、超过十万名员工,共同构筑了一个高度专业、反应敏捷的生态圈。有的工厂专做蕾丝,虽只供应三五种款式,却能24小时不间断供货;有的专攻牛仔水洗工艺,收到样品两小时内就能完成打样。这些企业规模虽小,但专业化程度极高,形成了高度协同的生态系统,一家专业生产蕾丝面料的工厂可能只为希音提供三到五种特定产品,但能做到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供货。
正是这种极致的分工与协作,成了希音“小单快反”模式的根基,把从设计到上新的周期压缩到短短48小时,库存周转率提升40%,滞销风险大幅降低。这份效率,是它在全球快时尚战场上一骑绝尘的真正底气。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全球贸易的壁垒悄然筑起,这份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极致效率,它的脆弱性也开始显现,甚至成为了资本市场审视其未来时最大的疑虑。
02 警报拉响,“救命绳索”在何方
当上市进程因其模糊的身份定位而深陷泥潭时,希音赖以生存的业务根基,也第一次显露出裂痕。这一刻,登陆资本市场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自我救赎。
高盛在一份内部报告中,毫不留情地刺穿了它华丽外衣下的脆弱——那是一张由“美国市场”与“中国供应链”共同织就的“依赖之网”。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风向转变,这张网的每一根丝线,都开始发出危险的震颤。尤其当美国即将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那柄一直悬于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显出了它的锋芒。有数据显示,政策变动曾让它在美国的日销售额骤降41%,部分商品因关税影响价格飙涨近四倍,低成本构筑的竞争壁垒,正被迅速侵蚀。
这一记重击,彻底惊醒了希音。它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必须尽快打通上市通道,募集真金白银,为自己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护城河。无论是将产能分散至东南亚、墨西哥,还是在广州增城布局百亿级的智慧供应链项目,每一步都需要资本的持续输血。此时的上市,已不再是战略选项,而是它在风暴中必须抓住的——那根“救命绳索”。
03 回归,最快的上市路
当业务根基的警报与上市路径的迷雾同时降临,"回归中国"对希音而言已从一个备选方案升华为破局的最优解,甚至可说是当下唯一的通途。这一战略转身的精髓,在于它能彻底刷新希音的市场身份,将缠绕已久的“间接境外上市”死结一举斩断。
过去,希音那盘根错节的海外架构,犹如一座需要被层层穿透的监管迷宫,让审查进程在不确定中无限拉长。而总部一旦回归,其法律主体将清晰落地中国,上市路径也随之蜕变为一条名为“直接境外发行上市”的快速通道。
这条通道能有多快?南华期货的实践已经给出令人心动的答案。作为一家扎根中国的境内企业,南华期货的H股发行从内部决策启动,到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备案材料,每一步都踏在清晰的监管节拍上。2023年8月25日材料递交,5天后即获受理,而最令人惊叹的是,仅仅25个自然日之后,备案通知便已正式下达。内地监管绿灯亮起仅两天,其招股书旋即出现在港交所官网,显示香港聆讯也已同步过关。最终,南华期货在2024年2月圆满挂牌,完成"A加H"两地的资本拼图。
南华的速度,正源于其身份的纯粹与路径的透明。这一切,恰恰映照出希音过去数年在海外架构中蹉跎的迂回与等待。对亟需资金活水与市场信心的希音而言,这无疑是决定性的转折。
04 回归的价值:重塑产业生态
当然,战略回迁代价明显,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税负上升——新加坡企业所得税率17%,国内标准税率为25%。此外,如何在全球市场重新塑造“中国公司”的身份,化解潜在的地缘敏感,也需要更精巧的沟通与运营。
但这笔账,希音算得明白:用可控的财务成本,去换上市通关、供应链稳固、风险抵御和品牌重塑这些更具长期价值的收益,回到它效率最高、根基最稳的地方。
就在海外布局挑战重重之际,广东的产业土壤正在变得更厚实。当地正系统性地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数字化、低碳化转型,打造“一群两极三区”的集群格局,这包括广深两个总部经济增长极,以及汕头潮州揭阳、深圳东莞惠州、广州佛山中山三个产业发展核心区。像希音在广州增城的百亿级供应链项目,正是看中了这里绿色、智能、自动化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三期全部投产后,年出口额有望突破千亿人民币。跳出企业自身的战略棋盘,希音的回迁更像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其激起的涟漪正扩散至整个产业生态。
它在肇庆的湾区智慧产业园已验收交付,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每年可带动35亿元的服务贸易出口。这些投入不仅是希音自身的基建升级,更是整个区域制造业转型的催化剂。广州南村一家服装厂在接入希音体系后,老师傅用上智能裁床,效率提升六倍;佛山一家印染厂经指导实现节水近两成、减排超15%。这些点滴进步,背后是中国制造走向精益化、绿色化的真实足迹。
同时,希音的平台化策略,也在带动一批中小品牌走向全球。依托“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它帮助第三方商家打通国际市场。像广州美妆品牌媚思琳,借助希音的按需供应链,把研发周期压到8周,年销售突破五千万元,成功走入线下。不完全统计显示,希音带动上下游行业,影响百万级就业。它的回归,像是把心脏放回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最具活力的产业身体中,每一次搏动,都将唤醒更多生态伙伴。
纵观希音的起伏历程,回迁的抉择折中国新一代全球化企业正在经历的一场觉醒:真正的全球化,不是刻意淡化出身,而是立足根本优势,用更透明、更合规、更协同的方式,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网络。
这也或许是希音下一章想讲的新故事——它不再满足于做一只一味求快的时尚独角兽,而是一次深刻的“价值回归”与“战略升维”。这场回归,不仅是为了打通上市的“求生”之路,更是为了在下一个十年,以一个有根基、有韧性的“中国全球化企业”形象,去赢得更广阔的未来。这条看似回归本源的路径,恰是通往全球市场中心的真正捷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熔财经:城市商业新媒体,区域经济链接者,产业趋势发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