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琥珀消研社
作者 | 爱欣
说到海信,90%的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家里的电视机、冰箱,顶多再算上空调——毕竟这牌子在家电圈混了几十年,早把“家电老大哥”的标签贴在了大家脑子里。但今天要拆的真相绝对颠覆认知:这个靠家电起家的企业,早悄悄把触手伸到了城市交通、医院手术室,甚至全球数亿人的网络背后,活脱脱一个藏在生活里的“科技狠角色”。
别被家电标签骗了,这是个闷头搞技术的“隐形大佬”
早高峰堵在路口时,你平均要等几个红绿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这个答案比之前少了近四分之一;青岛胶州湾隧道,通行效率提了20%;长沙更夸张,车辆在路上跑的时间直接砍了三成。这些让通勤党笑出声的变化,背后操盘手不是什么互联网大厂,而是海信的智能交通系统。
一个造电视的,怎么跑去管交通了?这里藏着个冷知识:海信在智能交通领域已经闷头干了22年。从2001年第一次涉足这个领域开始,它没搞过什么噱头营销,就靠一套套系统落地、一组组数据优化,硬生生把业务铺到了全国169个城市。
如果说智能交通是“接地气”,那海信的光通信业务就是“藏得深”。全球超过1亿家庭用的光通信产品,都印着海信的技术标识。更让人破防的,是海信在医疗领域的“神操作”。2021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收了一对连体婴儿,手术最大的难点在于两个孩子的肝脏紧密融合,血管分布复杂到像一团乱麻——稍有不慎,就是两条生命的代价。
就在医生们反复研究CT片却难以下手时,海信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派上了用场。这套系统把婴儿的肝脏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原本平面的图像瞬间变成立体模型,血管走向、融合部位看得一清二楚,相当于给医生装上了“透视眼”。最终手术顺利完成,两个宝宝成功分离。后来医生回忆时说:“没有这套系统,手术风险至少增加三成。”
一家靠电视起家的企业,不仅去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还要做智慧医院,智慧医疗。去做医疗设备?尤其是在5G前传赛道——这是5G网络里最关键的“信息高速路”,海信直接拿下30%的市场份额,坐稳全球第一梯队。海信把做电视时积累的高清显示、图像处理技术,原封不动搬到了医疗领域——电视要“看得清”,医疗影像更要“看得准”,本质上都是对图像技术的极致追求。现在,海信的医疗设备已经进入全国200多家三甲医院,从心脏手术到骨科矫正,帮医生完成了上千台高难度手术。这种跨界不是瞎折腾,是真把技术用在了刀刃上。
海信为什么能做好,主题是打好了“第二曲线”根基
海信不是乱来的,是有章法的,所有业务都基于海信已有能力的充分利用。成为企业破局“第二曲线”的典型代表,不是靠运气,是它手里攥着三个“独门秘籍”,每一个都戳中了跨界的要害。
“老本行新用”,把技术玩出“一专多能”。海信最核心的技术是什么?是显示和图像处理——这是做电视的底子。但它没把这技术困在电视里,而是当成“万能钥匙”:做交通,就把显示技术用到交通信号灯、诱导屏上,让司机看得更清楚;做医疗,就把图像处理技术用到影像设备上,让医生看得更精准;做光通信,还是靠图像处理技术优化信号传输。相当于一个厨师,把“炒菜”的本事用到了做点心、做西餐上,底子在,换个赛道照样能出彩。
“死磕到底”,在冷门领域熬成“老大哥”。智能交通这事儿,海信刚做的时候根本不赚钱——2001年到2010年,整整9年时间,这个业务一直在亏钱。那时候同行都在扎堆做家电赚快钱,没人愿意在这种“慢生意”上耗着。但海信偏不,从硬件研发到软件调试,一点点啃硬骨头。就拿交通信号优化来说,为了算出最合理的配时,工程师们在路口蹲了整整3个月,记录车流量、分析拥堵规律,最后才拿出一套能落地的算法。现在回头看,正是这9年的“赔钱坚持”,让它在后来的智能交通爆发期里,直接坐稳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软硬件通吃”,打造“全链条优势”。现在做科技的公司分两种:一种只做软件,像给别人“做菜谱”;一种只做硬件,像给别人“买菜”。但海信是少数能“既买菜又做菜还能摆桌”的企业——它既有自己的硬件生产线,能造交通信号机、医疗显示器;又有自己的软件团队,能开发信号优化系统、手术辅助软件。举个例子,别的公司做智能交通,可能要找硬件厂商买设备,再找软件公司做系统,最后还得协调两者兼容;但海信自己就能搞定全流程,不仅效率高,还能根据客户需求随时调整。这种“全链条能力”,让它在竞争里直接拉开了差距。
当然,海信这么拼着跨界,也不是没事找事,背后藏着家电行业的“生存焦虑”。2022年有组数据特别扎心:中国彩电市场销售额直接跌了12.9%,不仅是彩电,冰箱、空调的销量增速也在放缓。简单说,家电行业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以前靠卖硬件就能赚钱的日子,越来越难了。
但海信早早就嗅到了危机。2015年开始,它就把智能交通、医疗、光通信这些新业务当成重点来抓。现在再看数据:家电主业稳扎稳打,新业务却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成了公司名副其实的“第二增长曲线”。更关键的是,这些新业务的利润率比家电高不少——相当于主业是“稳定工资”,新业务是“高薪副业”,两条腿走路,心里踏实。
更重要的是,新业务正在重塑海信的“人设”。以前提到它,大家想到的是“爸妈买家电会选的牌子”;现在提到它,是“能管城市交通的科技公司”、“能帮医生做手术的医疗服务商”。这种变化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是靠一个个落地的项目、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攒出来的。就像一个一直埋头做事的人,突然被发现藏着一身本事,瞬间就从“老熟人”变成了“实力派”。
海信能在智能交通、医疗领域成功,不是因为它突然变成了“科技公司”,而是它把做电视时积累的显示、图像处理技术,用到了新领域里。这些技术在电视上是“让画面更清晰”,在交通上是“让信号更精准”,在医疗上是“让影像更准确”,本质上都是对同一类技术的深耕。这就像一个木匠,把“刨木头”的手艺练到极致,后来不仅能做家具,还能做艺术品——核心能力没变,只是应用场景变了。
更难得的是它的“长期主义”。在智能交通领域亏9年还坚持,在显示技术上深耕几十年,这种“不急于求成”的定力,在现在这个“什么火追什么”的时代太稀缺了。我们总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海信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不是等风口来了才开始准备,而是在风口来之前,就已经把技术、团队、经验都攒好了,等风一吹,自然就能飞起来。
现在再看海信的logo,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家电品牌。从你家客厅的电视,到你每天经过的路口,再到医院里的手术室,它的身影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家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制造不仅能造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更能用科技创新改变生活、解决问题。
未来怎么走?海信的这三个布局,藏着大野心
虽然难题不少,但海信的未来布局已经很清晰了,从它最近的动作里,能看出三个明确的方向。
搞“生态圈”,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以前做业务,海信习惯自己搞定全流程,但现在它开始主动找合作伙伴。比如做智慧城市,它和华为合作,用华为的云计算技术搭配自己的硬件设备;做医疗,它和国内顶尖的医院合作,共同研发更符合临床需求的设备。用海信高管的话说:“现在不是靠一家公司就能做好事的时代,把合作伙伴的优势整合起来,才能把蛋糕做大。”
“出海抢市场”,把国内经验复制到全球。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海信开始把智能交通、光通信业务推向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如在泰国,它帮当地打造了智能交通系统,把路口通行效率提高了25%;在南非,它的光通信产品覆盖了当地30%的家庭。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正在升级,正好需要海信这样有成熟经验的企业,而海信也能通过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
押注“人工智能”,让业务变得更“聪明”。现在海信正在把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所有业务里:智能交通系统能根据实时车流量自动调整信号灯配时,不用人工干预;医疗设备能通过AI自动识别病灶,帮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光通信产品能靠AI优化信号传输,减少卡顿。简单说,就是让以前“被动响应”的设备,变成“主动思考”的系统,这也是未来科技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的看来,海信正将深厚的图像处理与显示技术优势,延伸至智能驾驶、智慧医疗等核心赛道。这些高门槛、高价值的业务,不仅打开了广阔的增量市场,更标志着海信已从“家电巨头”成功蜕变为以硬核科技驱动的新型科技企业,它的未来必将由这些B端的“科技狠角色”共同书写。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