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航远洋突然终止两艘散货船建造合同,消息一出,市场立刻有了反应。这家公司最新股价微涨0.29%,报10.30元,成交额接近1.6亿,热度不低。但真正让人关注的,是它在2025年10月24日发布的那份公告:决定不再支付两艘7.38万吨散货船的首付款,意味着原本2024年1月签署的建造合同将不会生效,实质上等于终止。
这两艘船原本是国航远洋在2023年与江苏海通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签订的“选择船”,属于补充协议的一部分,计划用于内贸干散货运输。按理说,合同早已签好,只等付款开工。但从2024年1月签约至今,公司始终没有支付首笔款项。现在终于揭晓原因——战略方向变了。
根据公告,过去一年里,国航远洋已有6艘内贸船舶陆续投入运营,内贸航线布局趋于稳定。而这两艘新船若要转为外贸使用,必须进行大规模改造,涉及结构、载重和适航标准调整,成本高且效率不如原生外贸船型。更关键的是,公司已明确未来要重点拓展内外贸兼营及外贸航线,继续推进纯内贸船只建造,不仅偏离战略,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董事会在2025年10月22日通过议案,决定让合同失效。目前该议案还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但方向已定。公司也强调,此举不会对当期财报造成重大影响,无需承担违约费用,反而能释放资金投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运力项目。
看到这里,我其实并不意外。翻看国航远洋2025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数据,营收6.93亿元,同比增长1.83%,看似平稳,但净利润只有20.51万元,同比暴跌99.75%。净资产收益率为-2.13%,流动比率仅0.53,说明短期偿债压力极大。这样的财务状况下,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
在这种背景下,放弃不符合长期战略的项目,其实是理性之举。哪怕账面上还能撑一撑,但航运业本就是资本密集、周期性强的行业,一旦方向错配,后续亏损可能成倍放大。国航远洋选择止损于未然,把资源转向更具增长潜力的外贸业务,我认为是务实的做法。
当然,这也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公司在战略规划上的灵活性正在加强,但同时也暴露出前期决策与市场变化之间的脱节。如果早在2024年初就能预判到外贸需求的上升趋势,或许就不必走到“签了又退”的局面。
总的来说,这次合同终止不是危机,而是一次主动调整。对于投资者而言,更应关注的是国航远洋能否真正抓住外贸市场的机遇,用有限的资源打出效率。毕竟,活下去不是目的,活得有质量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