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构建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高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上迈出关键一步。上海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聚区今天(23)在闵行区大零号湾揭牌,根据发布的集聚区行动方案,闵行区将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加快存量资源盘活,加速布局新板块、新项目,力争2025年产业营收达到1000亿元,2030年营收突破1500亿元,将集聚区打造成上海产业升级的新引擎、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样板、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支点。
定位“高端产业引领”,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发展先进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是上海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2024年本市能源装备产值超1900亿元,占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近1/3,在核电、重型燃机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市政府副秘书长张英表示,市政府将全力支持集聚区建设,推动“市级统筹、区级落实、企业主体”机制落地,助力集聚区建成技术领先、全球链接的世界级产业集聚区。

据介绍,聚集区将强化上海电气集团、中国聚变能源等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既统筹产业当前优势,又未来布局。上海电气集团在闵行布局30余家相关企业,年贡献产值超500亿元,上海交大未来能源研究院、上海电气氢能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落地运行,在燃气轮机、大型铸锻件、核电关键材料等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是可控核聚变的“国家队”,也是国内注册资本最高的商业聚变公司,公司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的任务目标。
聚焦三大优势领域,培育四大未来能源赛道
此次承接集聚区落户的闵行区科创资源集聚、产业基础雄厚,承载上海近代工业文明的“四大金刚”(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器械厂)诞生在此。
闵行区委书记陆方舟介绍,去年闵行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52.6%。作为上海首批“市区协同”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先进能源装备及绿色低碳产业是闵行产业的核心发力点,其中先进能源装备产业规模约占全市1/3。
在核心发展方向上,聚集区将升级清洁高效发电、先进电网、光伏光热三大优势领域,培育聚变能源、氢基能源、长时储能、新型绿色技术四大未来能源赛道,抢占产业先机。
在空间布局上,聚集区将形成“一核一带”联动发展模式。“一核”以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为核心,依托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科研优势,布局龙头企业创新研发中心与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产业创新策源高地;“一带”以江川路沿线工业基地为纽带,串联马桥产业园等区域,发挥上海电气集团等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承接创新成果产业化与产业链配套项目,形成“创新策源—成果转化—规模生产—绿色供应”的闭环产业链。
政企联动强保障,多项合作签约落地
为确保目标落地,市区两级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成立专项工作专班,统筹解决重大事项;推出专项政策,从优质项目引育、产业创新策源、产业转型突破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基金+园区+企业”联动发展,并通过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建设、招商引资升级等举措优化产业生态。

活动现场,10个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涵盖先进燃气轮机部件制造、长时储能系统研发、绿电应用装备生产等领域,其中多个项目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标准,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完善集聚区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基金矩阵同时发布。该基金矩阵由市级专项基金、区级引导基金及社会资本共同组成,重点投向清洁高效发电、氢基能源、聚变能源等优势产业与未来赛道,通过“基金+园区+企业”联动模式,为企业从初创到规模化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资金支持,加速产业资源集聚。
以“AI+高端装备”深度融合为核心的能源装备全链智能化转型攻关项目也宣布启动。该项目由上海电气集团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将突破智能传感、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推动能源装备制造向智能化、柔性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