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9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447.6万个,同比增长40.0%;私人充电设施(枪)1358.7万个,同比增长60.0%。

从增量指标来看,2025年1—9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524.5万个。同期,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947.0万辆。桩车增量比为1﹕1.8。
在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同时,政策层面也迎来重要部署。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通知。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执行秘书长邹朋在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向《中国经营报》等媒体记者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保有量已突破4000万辆,而充电基础设施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其建设与运营水平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与产业未来。截至今年8月,我国建成全国最大的充电网络,预计2025年将达到2000万个充电设施 。
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满足超8000万辆电车需求
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支撑,其服务能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更快更好地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对于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十分关键。
记者关注到,这次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提出,建设快充为主、慢充为辅、大功率充电为有益补充的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实现城市各类停车场景全面覆盖。同时,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更新改造。到2027年年底,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鼓励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
“补齐农村充电设施建设短板”也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行动方案》提出,进一步下沉农村地区充电网络,扩大充电设施覆盖范围,不断加密交通枢纽、客货场站、休闲旅游目的地、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场景的充电设施建设,结合配套电网升级改造,加大“春节返乡”充电需求保障。到2027年年底,在尚未建设公共充电站的乡镇行政区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其他地区根据需求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实现农村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全面覆盖。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强调,充电设施建设应更加注重均衡性。“《行动方案》明确要加快补齐农村充电设施建设短板,实现农村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在设施功能结构方面,目前我国公共充电设施平均功率仅45.5千瓦,尚不能有效满足节假日高速公路、城市热点地区等快速补能场景的充电需求,《行动方案》明确要在重点城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加快大功率充电设施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设施功能结构。”
头部企业将发挥关键作用
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根据《行动方案》,今年第四季度到2027年要新增约1000万个充电基础设施(枪)。业内人士认为,完成这一目标,公共充电设施运营头部企业和车企将发挥关键作用。
当前,我国公共充电设施运营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头部效应,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公共充电设施运营企业中TOP5占比62.5%,TOP10占比77.2%,TOP15占比84.2%。

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9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TOP10,分别为:特来电运营84.2万个、星星充电运营71.0万个、云快充运营67.3万个、小桔充电运营28.9万个、蔚景云运营24.9万个、国家电网运营19.6万个、驴充充运营15.4万个、深圳车电网运营10.8万个、汇充电运营9.8万个、南方电网运营9.0万个。
邹朋介绍:“充电市场在历经多年发展后,全国充电运营商数量从最初的10余家增长至3万家以上,市场主体结构持续优化。其中,头部运营商市场份额占比较高,排名前五的运营商市场占有率超过60%,另外,市场中活跃着3万家以上小微运营商,形成‘头部引领、小微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
“这种‘头部引领、小微补充’的格局,既保障了网络覆盖密度,又通过规模化运营提升了效率。”有充电桩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市场格局为充电网络的规模化建设和统一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开源证券发布研报指出:“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落地,有望引领新一轮充电桩投资,产业链各环节均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