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磷酸铁锂行业又出现一笔大额订单。丰元股份10月20日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山东丰元锂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楚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孝感楚能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宜昌楚能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磷酸铁锂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丰元锂能将在未来三年内向楚能新能源供应1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共同致力于正极材料的迭代升级与成本优化,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丰元股份表示,协议的签订将进一步巩固并提高公司的行业地位、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公司后续产能持续放量,销售订单逐步扩大。

01 “回春”的铁锂供应商
2025年,磷酸铁锂行业出现了不一样的变化。
先是1月份,龙蟠科技签下Blue Oval大单,自2026年至2030年期间向Blue Oval提供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再是4月份,丰元股份比亚迪电池公司签订了四年的《磷酸铁锂合作框架协议》;然后是5月份,万润新能宁德时代签订了长达五年、供货量132.31万吨的巨额订单;最后是6月份,龙蟠科技与亿纬马来西亚签约,将在五年内供货15.2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接连不断的大额订单表明,海内外电池企业正加大对磷酸铁锂材料的采购力度,磷酸铁锂头部厂商颇有向好趋势。
反映到业绩上,上半年多数厂商都迎来盈利修复拐点。其中,龙蟠科技上半年营收38.22亿元,同比增长1.49%,利润同比减亏61.45%;万润新能上半年营收44.36亿元,同比增长50.49%,利润同比减亏34.23%。
磷酸铁锂行业利润修复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下游需求增加与产品结构调整。
从需求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与储能的高速发展直接带动铁锂材料需求快速增长,磷酸铁锂材料需求增速已高于锂电行业整体增速。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409.0GWh,占总装车量74.6%,当年磷酸铁锂电池在全球储能电池中的占比也高达92.5%。业内预计,2030年磷酸铁锂材料市场的年需求量或将达1000万吨级。
从产品来看,行业的产品结构正向高附加值的第四代磷酸铁锂倾斜,去年与今年签订的订单中多数涉及第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产品。
与当前市场主流产品相比,第四代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快充支持等性能优势享有较高溢价,其加工费较普通三代产品高出2000~5000元/吨。并且由于技术门槛较高,仅有少数企业可以实现大规模供应,订单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化。
长此以往,电池企业与磷酸铁锂头部厂商的强强联合将加速行业分化,头部企业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享受高溢价、高订单带来的红利,进一步扩大优势;同时低端产能将逐渐出清,市场加速向高端化转型,进而带动磷酸铁锂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渗透提速。
可以说,技术迭代效率已成为磷酸铁锂厂商突破产能困局的核心方式。只不过随着产业链压力不断向上游传导,“3+6”的账期也并不罕见,因此技术迭代与订单增长还可能会带来应收账款增加、负债率攀升等问题。
例如龙蟠科技,上半年应收账款为15.45亿元,万润新能为20.33亿元,几乎是同期营收的一半。
如何在行业洗牌的过程中把握机会并降低风险,将成为关乎磷酸铁锂厂商未来竞争与生存关键问题。
02 “进击”的下游电池厂
事实上,发生变化的不止磷酸铁锂行业。今年开始,我国锂电产业链正逐渐从过剩的阴霾中走出,并逐步迈入一个全新的资本开支周期。
仅仅是刚刚下单10万吨磷酸铁锂材料的楚能新能源,其今年的采购量便颇为惊人。
据统计,包括丰元股份在内,楚能新能源今年已先后与天赐材料、华创新材、诺德股份、锂源科技、瑞德丰、科达利、新宙邦、杉杉科技、贝特瑞等10家锂电核心供应链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下单采购了至少55万吨电解液、2.5亿套结构件、2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共计31万吨的锂电铜箔以及百亿元的负极材料。
频繁下单的背后,实际上释放了楚能新能源在手订单充足,产能规划明确的信号。2025年楚能新能源新增订单总量已超80GWh,计划在2026年底的有效产能从110GWh跃升至300GWh。
就在9月份,楚能新能源还接连宣布投建两大电池项目,合计产能150GWh,投产后实现年产值不低于380亿元。
其中,楚能新能源(襄阳)锂电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20亿元,规划建设年产70GWh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其中包含50GWh储能电池产能和20GWh动力电池产能。宜昌80GWh全新一代锂电池项目规划年产能80GWh,研发生产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及Pack模组等新能源产品。
面对持续的扩产计划,这些订单恰好可以确保关键原材料的长期、稳定、高品质供应,支撑起庞大产能规划和满足客户交付需求。
另外,还有多家电池企业抛出扩产计划。宁德时代上半年在建电池系统产能为235GWh,较去年年底增加了16GWh;欣旺达也表示,公司积极开展国内外产能建设扩充,新产能已陆续释放;亿纬锂能、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新建项目也在持续推进……
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以头部企业为首的锂电池扩产项目密集上马,我国电池新能源产业正开始新一轮扩张。但要注意的是,随着技术进步与产能出清,市场已不再为低质产能买单,唯有高质量、全球化的产能布局才能令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