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20 12:53:40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广东
转发
发表于 2025-10-20 10:57:29
来源:界面新闻

  随着年初退市新规全面落地实施,截至目前,年内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的上市公司已达13家,创下历史纪录。

  界面新闻据公告梳理发现,这13家公司有8家已完成摘牌,包括3月退市的卓朗科技、4月摘牌的东方集团、5月退市的普利制药,以及7月集中摘牌的龙宇股份、锦州港等,10月,紫天科技也正式退出市场;*ST元成(603388.SH)、*ST东通(SH300379.SZ)、江苏吴中、*ST高鸿(000851.SZ)、*ST广道(920680)5家公司则已被启动退市程序。这些公司的违法行径多集中于财务造假与欺诈发行,且呈现出持续时间长、造假手段隐蔽的特点。

  来源:证监会、证监局等公开资料界面新闻制图

  伴随着退市名单陆续公布,这13家公司背后11家券商投行浮出水面,分别是海通证券(现国泰海通证券)(601211.SH)、国泰君安(现国泰海通证券)(601211.SH)、第一创业(002797.SZ)、东吴证券(601555.SH)、新时代证券(已重整更名为诚通证券)、华融证券(已重整更名为国新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中国银河证券(601881.SH)、国投证券、五矿证券、中山证券。

  尽管并非所有服务期间的券商都必然承担责任,最终追责需以监管调查认定的勤勉尽责情况为依据,但部分机构的履职瑕疵已显露无遗。

  2025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严肃查处东方通严重财务造假案件的处理公告。根据监管处罚决定,*ST东通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连续四年财务造假,并于2022年在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定增)的《募集说明书》中引用了2019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中的虚假财务数据,从而构成欺诈发行。*ST东通该次涉及欺诈的定增中,保荐机构是第一创业。

  2023年,第一创业两位保代曾因未能审慎核查发行人*ST东通高管涉案情况,未及时发现并督促披露重大信息,被深交所出具书面警示的监管措施。

  2025年9月12日,*ST广道(广道数字)收到了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于2018至2024年上半年存在累计虚增14.65亿元营收的造假行为。五矿证券随后公告称拟牵头设立2.2亿元先行赔付基金,成为北交所首单先行赔付案例。

  “从现有信息看,近7年广道数字超85%的营收是通过造假实现的。”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臧小丽律师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首先,五矿证券作为对应的保荐机构,未能发现这一核心问题,反而出具了《发行保荐书》,要证明自身已勤勉尽责恐缺乏充分依据。其次,五矿证券提交给证监会的保荐文件,也可能涉及虚假记载情形。”

  更深层的履职问题在梳理中逐渐清晰。其中,高鸿数据在2015至2023年长达九年的造假周期内,先后更换华融证券、华泰联合证券、银河证券、太平洋证券四家投行,机构接力服务却均未阻断造假进程。

  江苏吴中2020至2023年造假期间,东吴证券与中山证券先后承接持续督导工作,两家机构出具的核查报告均表示“无异议”,而中山证券在督导期内还三次更换保代。

  与多数机构的“沉默”形成反差的是国融证券,其在为九有股份提供服务期间,于2019年、2020年的持续督导意见书中明确提示“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成为11家机构中唯一的风险“吹哨人”。

  另外, 今年首例保代被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例,凸显券商投行内控问题。因卷入上市公司司尔特(002538.SZ)的职务侵占、受贿案件, 国元证券保荐代表人孙彬于2025年9月被宣城市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该案件源于上市公司司尔特的自查,发现其子公司存在巨额财产被侵占及财务舞弊行为,涉案人员包括公司前高管及中介机构人员。

  退市潮中凸显的投行履职乱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本市场“看门人”机制的深层症结。多位专家学者与行业人士认为,这将推动券商投行生态加速重构,合规风控的重要性被提升至新高度。

  有大型投行保代告诉界面新闻,当前部分投行仍存在“重项目数量、轻质量把控”的惯性思维,“持续督导流于形式、核查程序走过场的问题并不少见。高鸿数据频繁更换投行的案例表明,少数机构把项目承接当作‘生意’,而非风险防控的责任起点,这种心态必须彻底扭转。”

  他强调,退市新规的落地本质上是对中介机构责任的“压实测试”,只有让“看门人”真正承担起把关责任,才能从源头遏制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对界面新闻指出,“监管层的处罚,绝非仅针对个别违规企业的”个案惩戒“,更是向全市场拟IPO企业释放的强烈信号,为心存侥幸者敲响了警钟。”

  “近两年,监管层已多次明确”申报即担责“的监管立场,对欺诈发行等行为保持”零容忍“ 严惩态势,从趋势来看,未来IPO即便撤单,后续被追溯核查也将逐渐成为行业常态。对发行人而言,唯有摒弃‘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真正树立对投资者负责的意识,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贯穿始终,才是立足资本市场的根本。”他进一步表示。

  “在企业上市与融资的全流程中,券商等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重要的‘看门人’,其履职质量直接关系市场入口端的质量。”赵锡军强调,此前部分中介机构存在“收费与IPO发行结果挂钩”的不合理模式,这种利益绑定机制极易诱发短视行为,甚至间接催生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问题,对市场生态造成破坏,此类行为亟待通过制度规范与监管约束加以纠正。

  对于未来保荐机构生态的演变,有非银分析师告诉界面新闻,行业将加速呈现“分化与聚焦”的特征。“一方面,监管追责力度加大将淘汰一批执业能力薄弱、风控意识淡薄的中小投行,市场资源会向合规体系健全、专业能力突出的头部机构集中;另一方面,投行将从‘全链条通吃’转向‘专业化深耕’,在特定行业领域建立深度核查能力,这是应对复杂造假手段的必然选择。” 他补充道,同一实控人旗下投行资源的整合也可能成为趋势,以提升整体风险管控水平。

  在IPO合规核心要点的把握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对界面新闻指出,“在资本市场生态中,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凭借专业能力连接投融资两端,既是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核心桥梁,也是履行监督职责、守护市场准入质量的关键力量,因此压实其执业责任对维护市场秩序至关重要。”

  他表示,“然而,部分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串通造假的行为,已对资本市场公信力造成重大冲击。这一乱象背后,中介机构的费用支付机制暗藏隐患,可能成为诱发利益冲突的重要诱因。以美国信用评级行业为例,早期采用‘发债企业邀请评级、并支付评级费用’的模式,企业作为直接‘金主’,让评级机构天然存在抬高评级的动力。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前,相关评级机构仍为其给出AA级高评级,便是这一机制缺陷的典型例证。此后,美国逐步将付费方调整为‘债券购买方’,才有效缓解了这一利益绑定问题。”

  田轩进一步表示,“反观国内市场,此前中介机构的服务费用同样由上市公司直接支付,中介机构的收入与服务对象的利益深度挂钩,客观上存在引发利益冲突的风险。基于此,探索重构中介机构费用支付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切断‘上市公司即中介机构金主’的直接关联,或可成为减少利益输送、倒逼中介机构坚守执业底线的重要突破口。”

  监管政策的导向性也备受关注。“第三方配合造假助长了上市公司的造假气焰。要想根治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除了严惩造假上市公司外,也需要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同步严惩,如此才能更大程度遏制上市公司造假乱象。”上述受访保代告诉界面新闻。

  “先行赔付制度的落地实施具有标志性意义,五矿证券的案例表明,中介机构的责任已从行政追责延伸至民事赔偿,这将大幅提高投行的执业审慎性。未来,监管层可能进一步完善‘行政追责+民事赔偿+刑事惩戒’的立体追责体系,让‘看门人’不敢失职、不能失职。”他指出。

  从“惩、防、治”协同发力的视角出发,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郑彧表示,“随着新证券法与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落地实施,我国针对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立体化惩戒体系已初步成型;在‘治’的层面,证券市场诚信制度构建、‘追首恶’‘打帮凶’专项行动推进、投资者保护机制完善等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举措,也显著提升了市场信用环境的治理效能。综合来看,当前体系的短板更集中在‘防’的环节,如何构建‘早预防、早发现、早打击’的前置防线,或将成为未来监管与市场建设的核心方向。”

  “具体可从多维度探索预防路径,比如建立更贴合市场规律的价格约束机制,引导中介机构主动聚焦优质企业的挖掘与培育;同时借助金税系统、政务数据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精准捕捉企业经营或信息披露中的异常疑点。”郑彧进一步补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